图:2月9日,葡萄牙的一名医护正在照顾ICU里的新冠病患。\法新社
2021年的世界充满了魔幻、动荡与焦虑。1月6日美国国会山出现暴动,世界“民主灯塔”轰然倒下。拜登上任后高喊“美国回来了”,结果在阿富汗,全世界惊讶地看到“美国回家了”。这一年,默克尔宣布退休了,欧盟领导人米歇尔说,“欧洲舞台没有了你,就像巴黎没有了艾菲尔铁塔。”叱咤德国政坛16年的“铁娘子”离去,人们因而对欧洲这艘大船的航向多了几分担心。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中亚诸国建起了“突厥国家联盟”,奥斯曼帝国落日的余晖会不会成为明天的光亮?从年初的德尔塔(Delta)到年尾的奥密克戎(Omicron),新冠病毒快速进化,人类不得不学会“与病毒共存”。疫情扰乱了全球生产、供应链,通货膨胀也跟着凑热闹。西方大国通过价值观联盟“抱团取暖”,对中国“群殴”,但在最该团结应对的领域却各自为战,任新冠疫情氾滥。
2021年的时间列车正驶向终点,车上所有乘客一身疲惫,几分茫然。但比起那些因感染新冠被抛下列车、提前结束人生的逝者相比,活着的人总体是幸运的。
一、2021年疫苗奇迹没有出现
世界被新冠病毒反复折磨,也把人类的耐心撑到了极限。截至2021年12月底,新冠疫情已经夺去了540余万人的生命,而其中一部分人本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改变其生命轨迹,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奇迹并没有发生。有的人一直渴望得到疫苗终未如愿;有的人拒绝唾手可得的疫苗悔之晚矣!“疫苗鸿沟”既是贫富差距的自然延伸,也是人为竖立的心理障碍。在反疫苗组织的强大攻势面前,世界绝大部分人选择与科学同路,积极接种,这让2021年的世界变得不那么绝望;但也有不少人选择与愚昧并行,失去了自我拯救的机会。
在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全世界期待新冠疫苗能够让人类快速告别疫情,但是这一次我们并没有那么幸运。新冠疫苗的功能主要体现于防止重症及死亡,但在防止相互传染方面并没有想像中神奇,“疫苗逃逸”现象比比皆是,即使疫苗接种率高达80%以上的国家,依然回不到常态。欧洲国家的接种率居于世界前列,但2021年的最后一季再次成为疫情的“震中”。
在新冠大流行面前,没有人是安全的,除非世界上最短的木桶被补齐。这浅显的道理,即使疫情出现已经两年,但人类的认识依然浅薄。抗疫既是国内事务,更是一项国际事务,国家有边界,但病毒无国界,各方各自为战,注定要将这场人间悲剧人为地放大。
从年初肆虐的德尔塔到岁末的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已经进化了几个层级。南非11月下旬报告第一宗奥密克戎,到它成为欧美国家的主流毒株,仅仅耗时一个月。纵然美国舆论对南非的“透明度”大加赞扬,但并不能阻挡奥密克戎向世界其他地区的蔓延,人类的警觉永远赶不上病毒的狡猾,无论是武汉向世卫组织报告第一例患者,还是不知不觉中、德尔塔变种袭击印度,抑或是南部非洲这次“吹哨”,都在揭示同一个道理:病毒不分国别,它是全球共同的灾难,相互指责和妖魔化对方无济于事,只有世界团结起来共同抗疫,我们才能早一点走出新冠的阴霾。
2021年,中国疫苗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极不公正地对待,中国疫苗“低效论”时不时成为其热炒的话题,好在非洲的塞舌尔、巴西塞拉纳小镇,以及整个智利,都在为中国疫苗的效力做免费广告,在现实世界中,中国疫苗在防止重症和死亡方面并不输给欧美。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疫苗,2021年想从欧美国家获得施舍无异于与虎谋皮。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国采取了“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虽个别城市不时有零星的封城措施,但总体上整个社会相对安全,从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全球生产链、供应链。
二、气候问题背后是科技竞争
2021年是平民上太空最多的一年,世界首富们争相去太空过了一把瘾,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昂贵的太空探索正变成“常态化”的旅游,马斯克掌控的卫星充斥太空轨道,可能制造的太空垃圾让世界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从地面上的电动车到太空中的星链,马斯克的手伸得实在太长,俨然成为“宇宙中心”,他的一句话甚至能影响股票市场,从虚拟货币到自家的股票,涨涨落落中也暴露出人性的弱点。马斯克拥有如此大的能量,成为《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也在意料之中。
科学的进步会让人类变得傲慢和自负,但小小的新冠病毒搞得人类面目全非,这是大自然开的一个天大玩笑,也是对人类自信心的一次重击。也许我们会嘲笑103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那次瘟疫造成全球5亿人感染、数千万人丧生。而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数十个国家卷入“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争霸战,让世界陷入了逢强必霸、逢霸必战的怪圈,1600余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瘟疫与战争是消灭人口最快捷的方式,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验证。100多年之后的2021年,主义之争、瘟疫之患再次摆到了枱面,战争的话题再起,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美国战略学家基辛格在过去一段时期里,对人类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给予了多次警告。新冠疫情的暴发不断地告诫我们,大国不要彼此为敌,大家同处一个战壕,气候变化、瘟疫才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敌人。一些战略学家早就警告,美国在21世纪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敌人搞错。
2021年的频繁灾难再次教会人类要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之心。美国得州的一场罕见暴风雪让那里的电网瘫痪。北极与南极在这一年测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温,冰盖在迅速融化、冰山在倒塌;从中国的河南、山西到欧洲的许多城市,一夜之间的倾盆大雨让城乡的排水系统捉襟见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地球温度的升高。在苏格兰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总算给地球装了一个“温控器”,各国对碳排放作出了承诺,希望能将地球升温的幅度控制在1.5℃以内。这个宣言能落到实处吗?许多国家对此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2021年的美国科企脸书(Facebook)干脆不要“脸”了,公司改名为META,誓言进军“元宇宙”。元宇宙的虚虚实实,让人类在虚与实的切换中有了更多沉浸式的体验,但支撑这一切的基础还是人工智能、5G,以及大数据,而芯片则处于这些领域的核心地位,其战略性可见一斑。
地球温度的升高,带火了碳中和概念。气候变化问题的背后是绿色产业链。正像人类的进化一样,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进而发展到铁器、煤炭、石油时代,并不是这些东西变得稀有了,而是被更先进的能源和生产工具所取代。无处不在的风、光则大显身手。连大多数人讨厌的二氧化碳也被西方捣鼓成了货币,成了一个可以买卖的指标。碳货币的到来,会不会让美元失去定价的锚?
从碳中和到元宇宙,其底层的逻辑是高科技。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任何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之一是要引领一次工业或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由英国主导,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美国所主导。而这一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为表现形态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国在局部领域与美国呈现出并驾齐驱之势,美国的危机感由然而生,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加码打压也是这个逻辑的必然反映。
三、中美竞争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相持”
2021年美国选民送走了特朗普、迎来了拜登总统。拜登在宣誓就职的前一天,亲自到林肯纪念堂悼念因新冠逝去的40万亡灵,他发誓把战胜疫情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然而,在拜登的任上,因新冠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41万,比特朗普时期还要多。人们不禁要问,美国疫苗接种已经一年,为什么美国的死亡人数不减反增呢?生命之逝与制度之失的争论还在持续,“威权国家”在新冠疫情面前并不都是赢家,只有中国独树一帜,独撑一方。拜登来自民主党,向来以意识形态挂帅,2021年底还搞了个“民主峰会”,在自家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的大背景下,这场峰会究竟是给自家人照照镜子还是把美国当成世界的样板加以推销?
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拜登的支持率也从上任之初的56%,下降到现在的42%左右,如此低的支持率也把拜登与特朗普划到了同类。圣诞节前夕,白宫迎来了一只新牧羊犬,取名为“司令”,一些网友就此评论道,全美最缺的是真正领导力,而不是这只任人差遣的假“司令”。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人对拜登上任寄予的最大希望。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以2021年3月中美阿拉斯加高层对话为标志,中美关系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从被动防守转为局部进攻。
平心而论,拜登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好过特朗普时期,但总体上仍在低谷徘徊。中美双方在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艰难前行。中美高层之间的接触明显增多了,与2020年仅有一次的夏威夷会晤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中国数十万留学生得以重返美国校园;中美两国的常驻记者可以不用担心被驱逐出境;孟晚舟回到了阔别三年的祖国;2021年的中美双边贸易额可望突破700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纪录,让中美经济“脱鈎”之说不攻自破。拜登上台之初抛出了对华竞争、合作与对抗的3C政策,年底不得不向中国承诺,不对华搞新冷战、不以推翻中国制度为目标、不搞同盟对华进行遏制的“三不”政策。
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执政时期“自由落体”,在对华强硬成为两党共识的前提下,不可能指望中美关系迅速得到改善,人们显然高估了拜登拨乱反正的决心。中美关系在其强大惯性及内在逻辑中不断演绎与发展。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从前成了一种怀念。两国关系深陷“战略对抗”的泥潭,这是时代的不幸。今后还有什么巨大的战略牵引力能把严重受损的中美关系从中拖出?按理说,共同抗击世纪性瘟疫算一个。但遗憾的是这个机会之窗正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