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基辛格与中美关系”研讨会上指出,“中美关系不能这样恶化下去了”,呼吁美方做出正确抉择,即端正战略认知,摒弃冷战思维,妥善管控分歧,跳出竞争逻辑,增进交流合作。王毅这番话不仅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声音,也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共同期待。
前几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日本东京参加第27届“亚洲未来”国际研讨会上强调,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正对亚洲产生影响,如果朝这条路走下去,将形成技术的分割及供应链的断裂,并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他说,过去几十年间,亚洲享受了和平与稳定,这种稳定对于保持地区活力与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局面可以继续,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欧洲的经历表明,事情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有关亚洲发生战争的假定不能完全排除。5月31日《纽约时报》刊登进步网络创始人卡拉贝尔题为“中国不是美国的未来大敌”的文章,称“与两个对手(指中、俄)较量极少是明智之举,拜登应该找到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并采取大胆的步骤,比如取消特朗普时代对中国加徵的关税,否则拜登将错过成为一个精明、有战略眼光的总统的机会,变成一个动辄就同中国对抗的总统”。当年曾亲手参与中美建交的当事人基辛格博士,更是在过去一周里两次谈及中美关系,他认为,中美两国对抗会导致冲突,甚至是军事行动。他强调台湾不能置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美国更不能去制造“两个中国”,刻意挑战当年中美建交谈判时达成的共识与底线,中美两国有责任和义务寻求共存。
5月27日,美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了对华政策演讲,他向全世界宣布,虽然爆发了俄乌战争,但美国仍然聚焦于中国,视中国为“长期挑战”,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有能力挑战现存国际秩序。为此,他详细阐述了美国对华战略三支柱,即投资、结盟和竞争。投资就是加强美国的实力地位,具体包括对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民主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投资;而结盟意指巩固美国的传统盟友地位,着力维护“自由与开放的印太”,为此,美国在该地区组建以盎克鲁萨克逊民族为核心的美英澳(AUKUS)三边安全同盟,升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新组建“印太经济框架”,拉东亚、东南亚及南亚13国入局。用西方一些专家的话来说,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投资+结盟=与中国展开竞争,投资与结盟是手段,与中国竞争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与布林肯去年初涉华演讲有所不同的是,这次演讲降低了中美对抗的调门,增加了对世界的迷惑性。去年初,布林肯将对华策略概括为3C(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须对抗时对抗,即compete,collaborate,confront),但这一次讲话将3C改成了竞争、合作与竞赛(compete,cooperate,contest),新3C表述将“对抗”两字抹去,用更中性的“竞赛”来代替。舆论还注意到,美国虽然放弃了对华接触政策,但布林肯的演讲并没有放弃对华接触。他强调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engage constructively with China)的重要性,“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与中国都不得不与对方打交道”,布林肯在演讲结尾还表示,“中美两国没有理由不能和平共存,共同分享和促进人类进步”。美方此前多次强调共存,这一次布林肯直接使用“和平共存”,算是对中方提出的“和平共处”概念的积极回应。此外,布林肯还拉长了两国合作领域的清单,包括气候变化;应对大规模流行病;核不扩散和军备控制(包括应对伊朗和朝鲜核问题);打击毒品犯罪;共同应对粮食危机;协调全球宏观政策等。
中美关系的恶化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未来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改善同样需要一点点善意的累积。取消对华关税无疑是美改善对华关系的一个很好切入点。美国通货膨胀高企,中期选举在即,拜登声称当前最重要的事是解决通货膨胀,即使从纯技术角度看,降低关税也是符合美国普通选民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降低对华商品关税根本不是美政府与华谈判的筹码,而是民主党中期选举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拜登能不能抓住机会,很大程度上将考验他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