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特朗普签署总统行政令,宣布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钢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生效日期为3月12日。特朗普强调,这项举措是“让美国再次富裕起来的开始”。
与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贸易战范围显然大得多。2018年与中国开打贸易战时,只涉及3000多亿美元商品,而这次拟对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对中国全面加征关税,其商品价值则超过1.3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欧盟与其他地区可能被纳入加征范畴的商品。
特朗普掀起的关税大战,激起全世界公愤,直接冲击现有的全球贸易格局和体制。但特朗普为什么还一意孤行呢?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1月16日在提名确认听证会上表示,“应从三个视角理解美国关税:一是纠正不公平贸易;二是增加关税收入;三是用于国内政策谈判,包括芬太尼和非法移民问题。”前不久特朗普宣布的拟对加拿大、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则属于美国国内政策的延伸,无疑是一种“惩罚性关税”,旨在把墨西哥和加拿大打击毒品和非法移民的成果与关税挂起?来。
至于关税给美国带来的财政收入,则是立竿见影的,至少能让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数千亿美元。在美国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49%,关税收入占比仅为2%,但特朗普又想给富人和企业减税,对外加征关税则成了扩大替代性收入的不多选项之一。据粗略计算,如果特朗普维持对加拿大、墨西哥征收25%关税,对中国加征额外的10%关税,就能迅速给美国带来11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
就历史而言,向外国产品征收关税,美国的进口商首先要垫付这部分税款,最简便的做法是在美国销售产品的时候,征多少关税就加多少价钱,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提升了销售价格,拉高美国的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美国庞大市场的吸引力也是进口商手中的一个筹码,他们往往利用这一点,与外国的出口商讨价还价,以压低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样就会进一步压缩生产厂商的边际利润,让生产者的出口变得无利可图。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出口厂商也只能硬?头皮接受低报价,以维持工厂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加征的关税往往被多方消化,对推高美国通胀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因此,特朗普执著于关税大战,是有自己一套逻辑的。
至于“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这一目标,由于美国的关税水平在世界中处于低位,在贸易谈判中仍居于优势。2018年特朗普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但随后给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贸易伙伴免税配额。欧洲随即对来自美国的烟草、玉米、大米、橙汁、摩托车和威士忌等加征关税。2021年拜登就任总统后,将免税配额给予欧盟、英国和日本,算是平息了盟友的愤怒。而这一次,特朗普重操旧题、故伎重施,会不会最终让盟友又一次幸免关税这根大棒,还有不少变数。
从特朗普团队中坚定的反华人士的言行中不难看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主要目标还是瞄准中国,对盟友只是虚晃一枪。在特朗普贸易和制造业高级顾问纳瓦罗的眼中,中国显然排在“最优先级”。据美国钢铁协会统计,2024年美国最大的钢铁供应国是加拿大,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韩国和越南;而铝制品对美出口名单中,加拿大、阿联酋、俄罗斯和中国排在前列。在西方贸易专家看来,中国钢铝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由于中国房地产陷入困境,中国正拼命向其他国家出口钢铝产品,其中一些出口到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而这些国家又将自己生产的钢铝出口到美国;越南等国则从中国购买大量半成品钢材,将其加工成“越南制造”,然后再出口到全球各地。而美国向全球无差别征收钢铝关税,则有利于堵塞漏洞,防止“产能置换”,直接或间接打击中国的钢铝产业,从而达到遏制竞争对手的战略目的。
特朗普对钢铝加征关税的做法,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美钢铁企业欢欣鼓舞,但使用金属原材料的汽车、家电等制造商则叫苦不迭。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整个汽车行业雇用了近100万名工人,而钢铁业雇用的工人不到8.5万名,利弊得失一目了然,但特朗普还是选择站到了少数者利益集团一边。所以,只有把关税战的地缘政治争夺因素考虑在内,才能看清这场贸易大战背后的真正动机,即迫使钢铝生产回归美国本土,补齐军事供应链上的短板;控制了钢铝,也就控制了枪炮,这才是特朗普打这场贸易战的底层逻辑;从美国政府断然拒绝日本钢铁公司对美国企业的收购,以及热炒所谓美国造船业危机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