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点击香江 > 正文

点击香江/改革破局同心同向,社会各界挺膺担当\屠海鸣

2025-07-07 05:01: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香港3年“破茧成蝶”的热议层出不穷、反响热烈,特别是港澳平重磅文章《坚定笃行  团结奋进──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对香港3年的改革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具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效果。这令笔者回忆起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对港澳发展的关爱和期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参加港澳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组会,与全体港澳委员共商国是时提出四点希望: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方向;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港澳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机遇;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维护国家安全的底线与要求。落实“四点希望”,需要凝心聚力,以改革精神重塑发展格局。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今年两会期间看望港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指出,希望港澳勇于改革、敢于破局、不断创新。他强调,推进港澳高质量发展,港澳社会各界都是“局中人”、要当“运动员”、争做“引领者”。扮好“三个角色”,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尽心尽力。

  港澳平文章指出:“3年来,李家超行政长官带领管治团队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挑起香港当家人和治理香港第一责任人的重担,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勇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共同奋斗,全面推动特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这是客观评价,也是充分肯定、高度赞扬。

  李家超7月1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八周年酒会上的致辞中表示:“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表明了进一步求变创新的坚定决心。

  香港3年“破茧成蝶”,“当家人”功不可没。时下,香港发展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改革破局再攻坚,不仅需要“当家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还需要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各显其能,上下齐心,左右配合,形成推动变革的巨大合力。

  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是香港发展的受惠者,也理应成为香港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过往,香港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时,大家是“同舟人”;现在,香港改革破局,大家都是“局中人”,应该同心同向,共膺担当,任何人没有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的理由!

  认清角色,都是“局中人”

  时下,一提到“改革破局”,有些社会人士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政府的事情,是管治团队的工作,要么认为与己无关,不问不想也不说;要么出了一点小力、提了几条建议,就感觉让其随缘吧。下意识、潜意识里都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  

  香港是我们的家,香港发生的一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特别是在重大变革面前,任何人不可能事不关己、置身事外。  

  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例,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完善选举条例,把“爱国者治港”落到了实处;重塑区议会,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落实“23条立法”宪制责任,制定实施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这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是国安港安、国安家好,特区政府集中精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创未来,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香港社会“内耗”大大减少,凝聚力大大增强,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分享了“安全红利”。  

  再以“抢企业”为例。自2022年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成立以来,已引进了84间从事前沿科技的重点企业,带来约500亿港元投资,创造超过2万个职位。新增就业岗位仅是直接收益,这些企业对香港产业转型升级将发挥重要作用,给香港带来的间接效益更大、受惠的人士更多。  

  《狮子山下》唱到:“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这首歌之所以能风靡一时、流传久远,一个重要原因是揭示了“身份认同”:我们都是“同舟人”!  

  “同舟人”风雨兼程,荣辱与共;“局中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同舟人”与“局中人”是我们的共同角色,理应栉风沐雨、共襄大业。

  主动作为,要当“运动员”

  认清“局中人”的身份并不难,但也有人认清身份之后,下场当“运动员”的积极性不高,或兴味索然,或意兴阑珊;遇到改革事宜,口头表态多,实际行动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对改革破局的认识不清。有人忧虑,改革意味着香港的制度和政策要作出翻天覆地的改变,“两制”空间将被压缩;有人担心,改革是要彻底改变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上的角色,“强势政府”将会窒息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有人认为,改革会收紧香港居民的人权,改变香港国际化的特色。  

  其二,对改革破局的紧迫感不强。香港因港而生、因港而兴,几乎所有的支柱产业都与“口岸优势”有关,由于占据了好口岸,部分人习惯于“赚过路费”、“揾快钱”。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经变了,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陆路交通的重新崛起,香港的“口岸优势”虽然还在,却面临严峻挑战。香港必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创科”打造成“新引擎”,这就需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改革。然而,部分人士对此认识不深,缺少危机感、紧迫感。  

  其三,对改革破局的信心不足。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很大。比如,“住房难”不仅涉及到“用地难”,新建公屋还涉及噪音、交通、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以及公屋供应量还影响房价升降,矛盾错综复杂。又比如,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涉及到规则规制的衔接,需要和大湾区城市一起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部分人士缺少底气和勇气。   其实,香港的改革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进行,目标是巩固提升香港的传统优势,培育香港新优势,有人担心压缩“两制”空间、窒息市场和社会活力、收紧人权等问题统统不存在。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汹涌,香港若一成不变,如同错过互联网经济“风口”一样,将会再次错失创科发展的良机。至于如何看待改革遇到的困难,不妨品味一下李家超在“七.一”庆祝酒会致辞中引用的古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不“下深水”,则无法成大业;不“摸实情”,则什么都是空话。社会各界当好改革破局的“运动员”,不仅是责任所在,也是形势所需!

  奋勇当先,争做“引领者”

  推动改革破局,特区政府“牵头抓总”,是“主推手”,但香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的特征明显,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笔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在大湾区调研时发现,粤港两地工作对接出现一种现象:有不少政策措施,广东执行力较强,香港执行力较弱。究其原因,广东一方是政府部门抓落实,香港一方是行业协会抓落实。大湾区建设涉及的改革事项很多,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改革破局步履维艰、荆天棘地。  

  香港拥有为数众多的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家都应围绕政府提出的改革目标,争做改革破局的“引领者”。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在推进重大改革时,政府不仅要向社会各界做好解说工作,还应强化专业组织的联系功能,让他们提前了解改革意图、理解改革方案、明确改革重点,同时,把一些专业机制的职能扩大,给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其二,专业组织应打破“墨守成规”的惯性。部分专业组织将自己定位为“协调者”“服务者”,习惯于按部就班做事情,而缺少“引领者”“改革者”的意识,工作比较被动。改革破局,需要破旧立新,特别是要“立新在先”,专业组织的人士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应以“行业领袖”的视野、思维和担当精神来推进创新。  

  其三,大企业大集团应当“标杆”。无论是参与前海、河套合作平台建设,还是北部都会区开发;无论是做大“香港研发+深圳制造”,还是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无论是化解民生难题,还是推进文旅转型升级,大企业大集团一举一动,都可发挥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大企业大集团应率先争做“引领者”,为改革破局注入正能量。

  夏宝龙主任在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上的致辞中指出:“社会各界都要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政府同频共振,凝聚改革共识,创新改革举措,共同实现香港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这是对香港社会各界寄予厚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3年“破茧蝶变”,香港魅力绽放;改革攻坚破难,各界共担重任。只要我们步履铿锵、坚如磐石,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必将再次书写香江不朽名句!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