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五年规划的前瞻性和确定性,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令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全会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将释放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明确信号。
“十四五”收官在即,在前四年5.5%的平均增速基础上,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在国际环境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回顾中共十八大以来,各个五年规划的谋划和实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伟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十五五”规划不仅关涉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给全球带来深远影响。这次重要会议前夕,全球各地对中国将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如何谋划发展路径以及在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以“中国之治”应对“世界之变”,予以广泛关注和期待。
“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后,香港肩负着自身发展和贡献国家的双重使命;“十五五”规划直接涉及香港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其擘画的发展愿景和宏伟蓝图,将深刻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谋篇布局、前瞻规划、纵深推进。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未来,“一国两制”的香港实践天宽地阔。
从战略定位看发展走向
“十五五”规划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意义重大、影响长远,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观察其战略定位。
其一,发展阶段。按照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是说,在“十六五”末实现“基本现代化”。由此观之,“十六五”规划将会“全面发力,奋勇冲刺”,而“十五五”规划则具有“发展转型,做好铺垫”的意味和含义。
其二,动能转换。时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中国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整体来看,我国的传统产业已具备先发优势地位,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新旧动能转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把这种“好势头”变为“新常态”,“十五五”规划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其三,国际环境。近年来,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某些国家遏制、打压、围堵中国的战略不会改变,中国经济要突出重围,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恩赐”和“手软”,唯有自立自强、自强不息,才能化险为夷、踏平坎坷。“十五五”规划将会明确一系列应对外部风险的措施。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看待“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定位:在承前启后的五年,应对深刻变化的内外发展环境,以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化解各类风险,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向,也为香港对接国家战略提供了指引,这是香港社会读懂四中全会的“必修课”。
从着力重点看香港机遇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9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二十届四中全会议程,并提出“六个坚持”,勾勒出了“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香港应聚焦“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领域,挖掘香港的发展机遇,并寻找贡献国家的切入点。以下五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其一,创新驱动将进一步强化。“十五五”规划将会把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布局,力争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香港的产业创新也在与深圳的合作中逐步打开新局面,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个月发表的2025年施政报告中,对香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了部署,香港应在“十五五”规划中寻找国家战略与香港优势的对接点。
其二,扩大内需提升为长期战略。预计规划将致力于打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系统性地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保持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一马当先”地位。时下,香港与内地消费者“双向奔赴”已成常态,透过“十五五”规划,香港可从两个方面明确提振消费的思路:一是香港提振消费的政策与国家政策合拍;二是香港消费市场与内地消费市场形成互补。如此,才能实现互利共赢。
其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更加具体。去年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五五”期间是改革攻坚期,这意味着规划的实施将与改革举措紧密结合,特别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将会有重大进展。香港应深入观察研究各项重大改革,争取介入,成为一个个改革项目参与者、推动者,而不应是旁观者、局外人。
其四,“筑牢安全底线”上将会持续加力。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十五五”规划将会“统筹发展与安全”,特别是将安全保障内嵌于发展之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既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保障安全的“防火墙”。如何在开放环境下保障安全,香港在这方面探索的空间很大,可为国家做出独特贡献。
其五,推动绿色转型的分量将会加重。“十五五”是推动碳排放总量实现峰值后稳中有降的关键阶段,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将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之一。香港的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完全可以为内地的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从开放大局看香港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十五五”规划将会充分体现这一趋势。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中央一直希望香港把“内联外通”的功能做大做强。从开放大局看香港,香港在“十五五”期间可实现从“超级联系人”到“战略枢纽”的转变,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其一,内地企业出海枢纽。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特区政府整合资源成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主动招揽并系统性地帮助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东盟、中东等新兴地区。这标志着香港从“被动联系”转向“主动引领”。以此为起点,香港可在“十五五”期间,积极打造内地企业出海枢纽。
其二,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枢纽。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正通过强化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在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扮演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十五五”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必将有重大突破,香港应据优势而再跨越,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枢纽。
其三,国际资本循环枢纽。资本的嗅觉最灵敏,哪里拥有最大机会和最低风险,资本就会流向哪里。今年以来,香港资本市场畅旺景象喜人,这是国际资本为香港“投下信任票”,香港应在“十五五”期间配合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海外资金─香港配置─内地资产”的循环模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特别是中东、东盟的主权基金等长期资本,通过香港投资内地市场。
其四,供应链管理枢纽。在贸易保护主义盛兴的今天,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香港正积极构建“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和“跨国供应链管理中心”,在“十五五”期间,香港可以发挥法律、保险、通关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帮助内地和国外企业规避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保障供应链安全。
其五,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枢纽。香港许多领域的规则规制与国际接轨,在大湾区的制度创新中,应主动从“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和“协调者”,利用熟知国际规则的优势,在数据跨境、跨境征信、法律服务等领域汇聚世界各地的经验和案例,进行综合评判,博采众长,为大湾区的制度创新提供参考,并逐步成为大湾区制度创新的枢纽。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香港要善于在国家战略下谋划自身发展,并要为国家发展做出香港贡献。夏主任的殷切期望,揭示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辩证关系,促使香港社会不断增强对国家战略的认知。
心有山海无畏浪,踏风揽月步从容。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擘画国家发展美好蓝图,香港社会热切期盼盛会绘宏图,发展劲更足,前行路更宽!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