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齐善鸿:走进国学 增加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温度

2025-08-28 19:01:08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齐善鸿:走进国学 增加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温度
企业管理博士、道本管理学开创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齐善鸿教授。受访者供图
 
      【记者焦红瑞、吴千哈尔滨报道】“人类作为高级动物,高级之处就在于人类会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去创造。但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建造的房子就算再大,都是没有温度的,这里不是指温度计测出来的温度,而是人和人之间心灵的温度。没有心灵的温度,便无法酿出人间的温馨和美好。”日前,企业管理博士、道本管理学开创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齐善鸿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们日常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凡是有人的地方,都需要文化。

       齐善鸿称,中国5000年的文明,从发明文字之后,祖先们就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体会感悟记录下来,并且代代传承。尤其是历史上很厉害的先人们,他们把事情想得很通透,他们的著作、言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被历史检验了几千年,是后世难以超越的高度。弘扬和传承这些国学经典就是用传统文化来优化人的心智,使每个人的生活、事业和整个人生变得更好。
 
       文化润物细无声

      “《道德经》是我读了40年的一部著作,从一开始读不懂,到每读一次好像都有所感悟,等到读了100遍时,那种理解就会成为让人离不开它的一种力量。”齐善鸿告诉记者,学习国学要边阅读边联系自身,边用它跟自己的生活链接,慢慢就会发现有一种力量或是智慧在悄悄地改变自己。
“文化化人就像天地的能量滋养万物一般,是润物细无声的,只要跟着传统文化走,就会有一种力量在生命中被唤醒,让你悄悄的发生改变。”齐善鸿感慨道。
 
      《道德经》是生活说明书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讲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联系到人生观、看世界的角度,以及在表达过程中跟他人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道德经》不玄乎,它就是一本生活说明书。”齐善鸿对记者讲解到,我们要透过语言,去看背后所指向的客观存在。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己于道。”上等的善像水一样,没有选择,不去选择,没有分别心,水流过的地方万物都在生长,不管是小草还是大树,不管是益虫还是害虫,水从不挑挑拣拣,它流过的地方所有的生命都在成长。”齐善鸿感慨道,我们带着个人意愿的就是下等的善,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在那里费尽心机挑挑拣拣,从自己的喜恶和要求出发,最后在他人处落的评价是不善,这是违背了生命和客观的规律。

      “知行合一”的追求

      “在我的课堂上,很多学员表示‘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这就是知识和能力的区别。明白了一个道理,实质上是处于知识状态,没有能力的知识是没用的。”齐善鸿告诉记者,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从知到行的过程,知道了一种新的知识,还不具备这种新的能力时,就要尝试去实践去验证。

       齐善鸿称,比如《论语》讲不迁怒道理时,这是有文化修为的人的基本德行,也就是不能够用自己的不良状态去伤害无辜者,作为成年人不能被情绪控制,不能用外面的负面的情绪再传递给无辜的家人,要用行动去表达有修养有修为的品德。

       齐善鸿感慨道,从知道变成做到,是每个人一辈子要去连续不断去实践、总结、检验、反省的核心程序,通过学习国学知晓美德,到内化于日常的行为之中,学会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善待万物、心怀敬畏,生命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责任编辑:dongbe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