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铁路口岸换装货场。
初秋的清晨,绥芬河铁路口岸汽笛长鸣,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整装待发。
口岸联检大厅内,通关数据在电子屏上快速跳动。“以前报批出关手续,环评审批动辄十天半个月,现在出台的‘7×24小时’预约通关、‘链条式’监管让货物‘快进快出’,今年运量大幅提升,这效率就是真金白银!”一位物流企业负责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近年来,绥芬河市坚持问题导向,组建“大口岸”工作专班,通过组织干部到口岸一线蹲点调研、现场办公等举措,推动口岸强运能增服务效能。全市40个部门“一把手”带队,深入口岸一线、企业车间蹲点调研,系统梳理口岸运力提升、贸易新业态培育等12类143项具体攻坚难题。将“破解口岸运能瓶颈”列为市级“一号课题”,独立设置口岸管理办公室,抽调海关、边检、铁路、商务、口岸、交通等关键部门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入驻,建立“周例会、月调度、季评估”制度,对涉及多部门的堵点难点,由市领导现场安排推动解决,确保资源向攻坚一线倾斜,干部驻点办公、挂图作战成为常态。
此外,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设置绥芬河口岸发展难题攻坚揭榜榜单,向全市干部发榜,选派“揭榜”干部到“大口岸”工作专班跟班工作。对专班年轻干部实行“双导师+项目制”的培养模式,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将争取资金、推动改革等任务拆解为具体项目,建立帮带关系288对,在实战中锤炼“懂经济、善谋划、精政策”的专业能力。
为专班干部建立一人一册“攻坚纪实档案”,全程记录参与项目、破解难题、担当作为情况。同时,实行“一线纪实”考核,引入服务对象评分、协作部门互评、专班内部评议等机制,确保全方位、多角度考准考实干部在解决“宽轨重出”“对等运输”等复杂问题中的实际贡献以及干部专业素养和破题能力。强化结果运用,将干部在“大口岸”专班中的工作表现作为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在攻坚一线实绩突出、表现优异、具备“管理能手”发展潜质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
依托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攻坚合力,绥芬河市成功推动中俄口岸部门建立高效协作机制,促成7项通关便利化改革落地见效,系列举措有力畅通了口岸通道。(□文/摄 杨文铭 本报记者 杜怀宇)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