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河南光山:聚才引智促振兴 绘就乡村美画卷

2024-11-25 09:50:17 来源: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网河南讯】(记者 楚长城   高攀)人才兴,乡村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的主力军在人才。以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以聚才汇智发展乡村产业,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得到了有效的实践,一批批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发展乡村,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11月20日,记者跟随“2024·乡村振兴看河南”采访团走进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文殊乡东岳村、十里镇正和菌业、福牛牧业等地,一同见证当地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河南

  文产特派员赋能   共绘东岳梦华录

  初冬的东岳村,道路整洁、屋舍有序,干净整洁的沥青公路串连起篮球场、儿童乐园、休闲步道。春风十里,东岳有你,一幅“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走进东岳村余粮乡创运营中心,文殊乡南王岗村村民崔红梅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当地的“土特产”。“这是‘有盐在先’挂面。我们当地有句俗语,‘腊肉汤下挂面,有盐(言)在先。’”

  经其介绍,一把普通的挂面,一下子有了文化的承载。“陈的心肝”红茶、“东岳土烧”酒、“油菜花”帆布包……在东岳村,这些“土特产”一点也不土了。

  “2015年以前,东岳村贫穷、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精气神低下,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5年9月至今,中央办公厅定点帮扶光山县,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23年,我们引进了‘文化产业特派员’(以下简称‘文产特派员’)制度,他们通过实地调研,进行文化和产业挖掘,设计包装了一批本地化的农特产品和适合本村庄的运营业态,将我们当地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升级,为农副产品‘注入’文化符号。”东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杨长家说,“如今,在各项政策加持下,东岳村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村集体收入74.4万元,2024年预计要突破100万元。老百姓从自卑变自豪,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恩。”

  文产特派员赋能,以文促兴,以产带兴。作为河南省首批“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县之一,光山县在清华大学文创院的帮助下,先后落地以余粮乡创、净居茶隐为代表的文产特派员项目18个,拉动投资8000万元,探索出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农民投身文化产业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以东岳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通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不仅构建起乡村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乡村沉睡资源也得已激活。

河南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油茶果变成致富果

  谁言寒冬芳菲尽,油茶花开香满山。走进位于光山县槐店乡的司马光油茶园,目之所及是漫山遍野的油茶树,2万多亩油茶花开正艳。

  “咱们面前这片油茶树是2009年栽种,10月份是盛果期,油茶果刚刚采摘完,该基地油茶果产量达900多万斤,产量比往年提高50%。今年每斤市场价约1.4元至1.5元,仅此一项就创收1300多万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柱高兴地介绍说。

  据介绍,以联兴油茶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始终秉持“绿色发展、开放共享、产业带动、长效富民”的发展理念,以油茶主产业链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企业常年带动300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五千多元。

  “我和周边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会选择来基地帮忙,一年能多收入1万多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现年75岁的槐店乡陈洼村村民郑术友告诉记者。

  据了解,光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促进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发展机遇,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破解油茶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瓶颈。通过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成立合作社,吸纳农户开展油茶种植,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如今,光山县已有40多家油茶公司和合作社,全县油茶种植面积发展到32.37万亩,已注册“联兴”“司马光”“全家福”“冯大山”4个油茶商标。还组建了油茶产业联盟,启动了“光山油茶”地理标识品牌创建。

  “以前没人要的荒山荒坡,现在都成了‘香饽饽’。仅司马光油茶园每年可带动当地就近就业3000多人,每户村民平均能多收入五六千元。油茶已经成为光山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联兴油茶种植基地负责人陈柱告诉记者。

河南

  清华硕士养“福牛”  乡村振兴“犇”头足

  走进位于光山县十里镇王寨社区的福牛牧业肉牛屠宰加工厂——河南十里鲜食品有限公司车间。标准化的肉牛屠宰车间,一条现代化的肉牛屠宰生产线正在启动。这里目前年屠宰肉牛可达3万头,年产值超6亿元,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

  福牛牧业创始人殷秦是光山人,1981年出生,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因“清华硕士返乡养牛”的故事,被当地被称为“光山第一牛人”。

  “打造牧业品牌,引领乡村振兴”,这对于福牛牧业来说并不是标语,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的目标。

  殷秦告诉记者,他于2019年1月返乡创业,经过多方调研,认为肉牛的规模化生产加工大有可为,于是做起了肉牛产业,并以此带动乡村振兴。

  通过多方考察,殷秦在光山县斛山乡范乡村的福牛牧业养殖场,通过数字化养殖,走出了一条科学养殖的路子。随后,福牛牧业又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等院校合作,取得20多项肉牛养殖、加工技术专利,并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目前,河南十里鲜食品有限公司日屠宰量达80多头,产品主要销往武汉、长沙、上海等城市。

  “乡村振兴前景广阔,家乡良好的创业环境,能够更好地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到明年年底,我们将打造成为集母牛繁育、公牛育肥、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有机肥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畜牧国家级龙头企业。我们不仅带动当地村民种植牧草、青储玉米,还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地农户养殖的肉牛,多途径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也使得村集体收入增长数倍。未来,我们将多渠道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继续引领乡村振兴。”谈及未来发展,殷秦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殷秦这样的本土人才回到家乡,扎根乡村,干事创业,为光山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为了吸纳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归乡村,光山县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优秀人才涌向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留得安心、充满信心,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

  当下,光山县已吹响人才回归“集结号”,未来,将继续发挥人才优势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he_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