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打通扶持民营企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解决市场准入不平等问题。在政府投资类项目招投标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存在偏见,认为项目交给国企更为稳妥,而交给民企则可能引发诸多麻烦,因此普遍存在对民企的歧视现象。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必须确保民企与国资享有平等的待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法享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让民营企业有活干,有钱赚。
二、加大力度推动政府诚信履约,着力解决政府投资类项目长期拖欠工程款问题。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政府在信用建设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因盲目基建扩张导致财政压力巨大,大量拖欠基建工程款,甚至个别地方政府违背契约精神,“新官不理旧账”,严重侵害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政府拖欠工程款不仅威胁到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建议政府各相关部门实施综合整治,着力解决政府投资类项目长期拖欠工程款问题,逐步形成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的有效机制。推动政府诚信履约,彰显“刀刃向内”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
三、规范涉企执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各地区不得利用行政、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经营主体财产,不得违法开展异地执法或实行异地管辖,依法防止和纠正逐利性执法司法活动。这些要求,与近期社会上议论较多的跨区域执法、“远洋捕捞”现象有关,引发民企人士强烈反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干事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严厉打击涉企谣言,深挖其利益链,让违法者付出代价。部分网络账号利用互联网平台恶意攻击、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这种负面舆论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进而波及企业的正常经营。社会上还存在以“舆论监督”为名威胁企业、敲诈勒索;甚至成立专门公司,形成运营、发布、删帖的“一条龙”服务;“网络水军”推波助澜,使涉企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成倍放大。这种行为不仅直接侵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影响企业正常运营,还严重破坏营商环境,扰乱市场秩序。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相关人员。让民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大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