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大公副刊】文化养老好

2025-01-20 11:48:43 来源: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天出席一场高水平有特色的“白金”婚宴,老夫妻儿孙与亲友欢聚一堂,喜气洋洋,两边贺联是“风雨九十载童颜不老,恩爱七十春晚年得福”,横批“松鹤长青”。伉俪俩不是非富即贵的政商名流,只是一对普通的退休职工。老先生中学毕业,老太太只读过五年小学,令人惊艳的是:他俩有一共同爱好——剪纸。悬挂在大厅中央的一米见方的大红“福”字和一幅“松鹤长青”图,正是他俩联手完成的佳作。

  他们的长子致欢迎辞:“剪纸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之一,它给人一种空灵隽永的独特美感,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我父母年轻时就爱上剪纸,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全心投入,退休后终可苦学苦练这门技艺,30年乐此不疲,现在就请各位检阅二老的剪纸成就!”

  大家欢笑着涌进大厅,四墙挂满他俩创作的林林总总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一对普通退休老人,在耄耋之年能有如此高雅情怀,令人扼腕赞叹。酒宴上,有人送上“年龄不是障碍,艺术青春长在!”贺词,有人呈上“祝贺白金婚,幸福感动人。细心观剪纸,春色满乾坤!”贺诗,一位老领导只写了五个字:“文化养老好!”

  这五字令我我眼睛一亮,觉得大有道理!这对学历不高的九旬老人,没有被岁月的年轮磨去心中的梦想,退休后终于跨进艺术殿堂,并且一玩就是三十年!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和震惊,他们之所以活得如此健康和潇洒,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文化的滋润和濡养,文化才是他们的养生法宝!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人到老年,青春不再,人生最艰辛、最辉煌的岁月已成“过去时”,难免会有冷落感。从另一个角度讲,老人们无须拼搏了,可无忧无虑享受安逸日子了,生活积累和人生智慧却达到一个高峰。用现代语言讲,就是进入人生的“第二春”。故而有学者认为,60岁到75岁是人生第二个黄金时代。去年全国两会上,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养老问题提到九次。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更呼吁:“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文化养老服务,是当前中国一项重要任务。养老方式各有不同,现代老人具有现代人的特质,幸福的晚年不能满足于物质生活,更不可或缺精神生活,最佳的养老模式堪称‘文化养老’喽!”

  我认识不少离退休老人,他们享受着文化养老的乐趣。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种:一是读书笔耕,老有所为;二是,钟情诗词,吟唱养生;三是,亲近水墨,书画益寿;四是,收藏摄影,乐在当下。

  75岁的王先生曾是中学数学教师,从小喜欢文学。但几十载“园丁生涯”忙于教书育人,一年到头与学生、黑板打交道,以至许多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只能囫囵吞枣匆匆翻过,现在有闲了,图书馆、阅览室成了他的最爱,儿女知道老爸的喜好,也经常送来中外名著。他近两年读过或重温的名著就有《资治通鉴》、《儒林外史》、《左氏春秋》、《幼学琼林》和《悲惨世界》、《红与黑》、《战争与和平》、《飘》、《呼啸山庄》、《老人与海》、《名利场》、《罗生门》、《包法利夫人》等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也重新通读一遍。他说:“精读名著让我了解中外历史,拓宽了知识面、也陶冶了性情,提高了文学修养……”近年来王老师在报刊发表不少杂文、随笔,他也成了备受儿孙辈敬爱的“故事王”呢!

  68岁的赵先生原是宁波市直机关一位领导,刚退休时情绪低落,孤独郁闷,身体也每况愈下。一日老同事老梁来探望,小酌中给他念了曹操名篇《龟虽寿》,还鼓动他参加老年诗社活动。老赵年轻时曾爱好诗词,反正闲得无聊,就应允了。翌日来到诗社,见不少老领导老同事在研读古典诗词,气氛和谐又热烈,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在专家指导下,老赵重温了唐诗宋词,又学习吟唱古诗,身体大有好转,还成了诗社积极分子。眼看结婚45周年了,某晚老赵诗兴大发,凌晨两点在床头写就一首《蝶恋花·蓝宝石婚有感》:“四十五载紧携手,风雨同舟,恩爱日月久。前世姻缘终聚首,今生化作齐眉友。历历在目往事悠,喜乐哀愁,桩桩在心头。堂前儿孙窗外柳,伉俪对饮逍遥游。”该词一出,众人皆夸,还争相传抄,夫人自是看在眼里、乐在心底。

  原籍上海的周阿姨来郑州国棉三厂干挡车工50年,退休后觉得左右不自在,渐渐患上失眠症,苦不堪言。姐妹们很关心她,陪她外出游览观展,还鼓动她去老年大学学习。在老师热忱传授和国画魅力感召下,周阿姨喜欢上水墨艺术。儿女也为母亲的转变高兴,买来书画选集和笔墨宣纸,并开通央视书画频道。从此,周阿姨每天临帖,认真研读古今名家作品,按时收看专家点评,从花草、鱼虫到山水、仕女,从王羲之、八大山人到张大千、齐白石、启功,一笔一划反复临摹。尤其对牡丹情有独钟,还多次去洛阳参观牡丹花会,终于得其精髓,成为小有名气的牡丹画家。去年,周阿姨一幅牡丹图还在一次全省画展中得了银奖。她说:“我不指望成名成家,只希望通过书画亲近中华文化,达到既健脑又健身的目的,现在可谓一举多赢啦!”

  年近九旬的夏院士是生物学家,因为参观一次“外国人看中国”摄影展,离休后爱上摄影。他每年都要偕好友去各地采风,神农架、丽江古城、香格里拉、桂林荔浦、镜泊湖、呼伦贝尔、避暑山庄、莫干山和洛阳黛眉山、信阳鸡公山、黄河三峡等地都留下他的足印,拍下足足五千多幅图片。他还背着相机走进港澳台和东南亚,到过著名的花莲“蝴蝶谷”。其《黛眉之吻》被黛眉山景区定为形象标识。夏老患有高血压和颈椎病,通过旅游摄影,顽疾大大减轻。今年春节他计划偕家人去北欧观光,他说:“西欧风光我早领略过了,特别是巴黎塞纳河、瑞士雪山、意大利庞贝古城和比萨斜塔,我拍了许多照片,还搞过西欧摄影展哩!这次就去北欧旅行,回来准备出版一本《北欧风情》诗画集呢!”因为摄影夏老又爱上收藏,专门收集各地景区门票,说那是“袖珍版名胜大观园哦”!

  如今国人现在都在谈“品质生活”,这个“品质生活”不啻是生活富裕和运动、保健、食疗、旅游,更在于精神享受,包括琴棋字画、著书立说、赋诗作画、唱歌跳舞、集邮摄影、收藏鉴宝等等等等。人没有了文化追求,生活就失去光彩,更遑谈延年益寿和“品质生活”呢?雁翔诗云——

  世上人人盼长寿,

  丰衣足食第一求。

  小康之后何所为,

  文化养老最风流!( 专栏作家 马承钧)

责任编辑:he_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