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因资金、技术及人才不足致使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之大者”,加持国家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战略谋划,无疑成为发展中原重现河南辉煌的有利良机。
郑海涛介绍到,作为河南省头号工程的百万吨乙烯产业在目前的建设和招商中存在以下问题:1、国土空间不够发展乙烯束缚住了手脚;2、乙烯产业人才困乏;3、招商力度不够,距离成体系的产业化、规模化还有差距等等基础性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郑海涛带来了以下建议:
一、借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乙烯产业集群。石化工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乙烯作为石化工业的龙头产品,是生产有机原料的基础,其生产规模、产量、技术都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石化工业的发展水平。洛阳石化位于河南四地的交界处(洛阳、焦作、济源、三门峡),机场、高速、高铁、城铁交通便利,百万吨乙烯落地开工建设不仅打造技术领先、链条完备的石化高端产业基地,发力高端石化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可带动聚乙烯、聚丙烯、裂解C4、C5、裂解汽油等诸多产业链延伸发展,渗透到塑料、化工、纺织、服装、汽车、电子、建材等诸多行业,推动中西部地区石化行业走向高端的发展。投资约278亿左右的百万吨乙烯项目,可带动超过1600多亿元的下游产业链投资,形成“千亿元产业群”。对改变河南省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作用巨大。因此,重视优势产业聚链成群,拉长加宽做深产业链布局,重视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势必助力建成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强省。
二、借势顺势而为共享发展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黄河经济带从概念走向现实,洛阳(乙烯项目所在地)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起源城市和黄河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以及中原城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大力引进高等教育、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优化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势必会吸引大批先进企业来豫发展,进一步带动河南经济、文化全面快速发展。尤其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新政策,正式策动有关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区域大规模迁移。河南将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借此发展良机,更要发挥积极主动性,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主动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先行地区企业交流对接,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精准招商飞地招商,共享发展机遇,建成产业上的经济圈、创新圈,轨道上的都市圈、生活圈。
三、全局发展铸就河南辉煌。作为中原大省,河南是全国铁路交通心脏,围绕河南向外辐射建设高铁,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格局的城市,路通则业兴,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作为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省份的河南,每年却有近两千万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人数排名全国第一。建议规划一艘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握方向盘,担任总舵手的中原大发展巨轮,产业振兴,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招商引资等各部门全局登船,全局发力。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幅提升河南城市自身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将中原辐射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融入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在历史的长河里紧跟中国复兴号巨轮行稳致远,再创河南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