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 马承钧
蛟龙翻腾归大海,金蛇欢舞又上台。农历蛇年在万众瞩目下即将闪亮登场。龙是我国古老传说的灵异之神,但并无实物。蛇在古人眼里很神圣,是炎黄子孙最早的原始图腾,素有“始祖神”之称,蛇更是国人心目中龙的原型。故而蛇跻身十二生肖,在龙之后、马之前,俗称“小龙”。
蛇的出现远早于人类,约有6000万年了。它穿越古今、生生不息。现有3000多种蛇活跃于地球各地。蛇身细长但无腿,靠肋骨和腹鳞爬行,却能捕食有腿的肉食动物。蛇头扁平,眼睛看似有神但视力极差,凭嗅觉寻找猎物,可迅猛出击并吞噬对方。潜伏于草丛间、游弋在黑夜的蛇,给人第一印象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避而远之。而蛇之魅,恰如暗夜之影神秘莫测,它与生俱来的机敏与冷艳,又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寓意吉祥、财富和神圣。哲人曰“蛇具灵性, 善待或有奇缘,反之恐招祸端”,敬者视它为神明、保护神;畏者看成妖孽,惧其冷艳凶险。
越剧《白蛇传》剧照
作为一种神奇动 物,蛇在东西方文化中拥有正反两种象征意义。常人心中它是祸害一方、令人恐惧的毒虫,常与“邪恶”捆在一起,民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凸显人的恐惧与厌恶心理。希腊神话中巨蛇拉冬代表毁灭与死亡;《圣经》则说蛇引诱夏娃偷吃了禁果,导致人类堕落。但同时,蛇又是生命、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龙,更直观体现了蛇与生命、繁衍、吉祥的关联。古埃及尊蛇为太阳神,印度传说“蛇神纳迦”,代表水和丰收。
中华文化中龙、蛇二字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时期,龙即由蛇神化而成,古代遗址和墓葬中常现蛇形玉器和纹饰。出土的南阳汉砖则有人首蛇身神像。《太平广记》更有“见蛇吉祥”典故。至今我国民俗尚存游蛇灯、赛蛇神活动。汉语成语“金蛇狂舞”含两重意义:一形容某人、某事或某种势力极具威胁性和杀伤力,如毒蛊乱舞令人闻蛇色变;二比喻蛇在阳光下跃然舞动,凸显智慧、灵性与力量,象征对自由和未知的憧憬。埃及的神庙、金字塔前狮身人面像和法老头顶,均有耸立的蛇;印度每年都有盛大蛇节。我在孟买码头目睹驯蛇少年,口吹竹笛盘腿坐地,一条条花蛇伴随音乐如性感女郎抖动娇艳身姿翩翩起舞,那灵动与柔美令人惊叫中叹为观止……
我国古诗词中不乏“蛇”影。屈原《离骚》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用“委蛇”形容云旗飘展的灵动自如。李白《草书歌》云“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他以“龙蛇走”形容草书的灵秀与活力。杜甫《禹庙》中说“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描绘诗人穿越龙蛇洞穴的险境,暗示冒险与探索精神。白居易有“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现”句,用“青蛇”比喻宝剑出鞘的锋利和冷峻。苏轼《望海楼晚景》曰“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以闪烁的电光比喻紫色蛇,凸显自然界冷艳和壮美……古贤借“蛇”的意象,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犀利、冰冷、惊险和对自然、冒险、挑战的向往!
蛇在中华文化中还是祥瑞机智的化身,传统剧《白蛇传》堪称范例。该剧描述峨眉山千年蛇精白素贞羡慕人世游览西湖,邂逅在断桥避雨的书生许仙,两人互生情愫。法海以斩妖为名,命徒弟作法逼白蛇现形吓死许仙。精通药理的白素贞冒死盗仙草救许仙,法海又将许仙囚于境台,怒火冲天的白素贞施法水漫金山,醒来的许仙不顾白素贞是人是妖,娶定了她。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许仙摆脱魔爪与她团聚。魔头法海再使诈将白蛇压于雷峰塔下。诀别,白素贞流下此生最后一滴眼泪……这个凄美爱情传说,给国人精神享受,收获亿万粉丝!
享誉“民族魂”的现代文豪鲁迅自幼就“恋蛇”。他童年烂熟长妈妈送的《山海经》,该书有青蛇、白蛇、玄蛇、黑蛇、巨蛇、九头蛇等形形色色的蛇,令孩提的他如痴如醉、记忆犹新,他便在课本和本子上画满了蛇。迅翁生于1881年,此年正属蛇年;其家乡绍兴先祖奉蛇为“始祖神”和越族图腾……这些潜意识中与他“恋蛇情结”有无关联?迅翁文章也屡见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详尽描述长妈妈讲的“美人蛇”故事,短篇小说《社戏》中,主人公“迅哥”对其他场景不感兴趣,唯对蛇精表演看得入迷……
其实鲁迅即以蛇自居。1923年、他住北京砖塔胡同61号,同院俞家小姊妹生肖各属猪和牛,他戏称她俩“野猪”“野牛”,女孩则回敬他“野蛇”,先生竟笑纳。鲁迅将自己一部杂文集命名《野草》,或与蛇多出没荒郊野草间有关?《野草》里有篇《我的失恋》,作者将“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作为回赠,与“百蝶巾、双燕图、金表索、玫瑰花”形成鲜明反差,不无反讽。鲁迅对挚友孙伏园说过,动物中他最喜欢蛇。日本学者、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先生更直言“《野草》中的‘长蛇’即鲁迅自画像!”而“民国才女”苏雪林在迅翁辞世后则咒他“心理病态、人格矛盾的老蛇精”……鲁迅与蛇关系相当繁复,既包含他懵懂岁月对蛇的好奇与偏爱,更体现在他众多作品中不时涌现蛇的意象及以蛇自居的深意——毋宁说,对蛇的喜爱与认同,贯穿鲁迅战斗的一生!
蛇是逮鼠高手,它不会主动袭击人,一受惊扰它便飞速逃离。不慎被蛇咬伤,及时治疗并无生命之虞。蛇浑身是宝,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皆有记载。功效包括祛风湿、补虚损、消肿解毒、活血化瘀、滋阴降火等等。蛇骨蛇油可治疗各种关节炎。蛇胆凸显消肿解毒功能,能疗痈肿、疮疖、咽喉肿痛等症。蛇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是美食家垂青的席上珍品、颇受南方人青睐。广东吃蛇习俗延续千载,羊城花样繁多的“全蛇宴”,令老饕们垂涎,各种“蛇酒”广受欢迎。港岛亦流行食蛇,“蛇汤”为港人所爱。逢此场合,见邻座食指大动,胆小的我,却不敢动筷。
桂省也多蛇,有道名肴叫“蛇羹”。1958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赴桂开南宁会议,东道主想宴请一次,遭毛主席反对,省委书记韦国清就向领袖求情:“主席啊,我们再穷,请大家吃顿饭不为过吧!”毛沉吟片刻对这位爱将道:“那就尊重主人意见喽,不过仅此一次,简单些哦!”韦心想要简单些,吃啥好呢?他想起广西名吃蛇羹,又担心客人听到蛇字反感,便试探问:“主席,您敢吃蛇羹么?”毛听罢笑道:“用蛇做的羹,好啊,每人上一盅吧。”宴请那天,来宾面前果然各有一份蛇羹,毛替韦国清解围:“岭南人有吃蛇习俗,我借花献佛,请各位品尝这道蛇羹,否则就看不起广西人喽!”韦笑道“蛇羹营养丰富,能滋阴降火、活血化瘀嘞!”这顿便宴反响不错,菜肴虽简却有特色,“蛇羹”也成为佳话……
我很喜欢国歌作曲者聂耳1934年根据江南民乐《倒八板》改编的民族管弦音乐《金蛇狂舞》。该曲旋律昂扬、热情奔放、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传统佳节欢腾气氛。难怪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均借该曲做背景音乐,营造出奥运大家庭狂欢氛围和浓郁中国特色,备受好评!
行文至此,蛇年即至。愿心纳吉,所求皆所愿,抚今追昔。雁翔诗云:白驹过隙一岁尽,桃符更换催国人。华夏民俗煖心底,金蛇狂舞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