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随“行走信阳·解码文旅新势能”集中采访团走进“长征出发地罗山何家冲”。91年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宣读了《长征出发宣言》,红二十五军由此开始长征。
在何家冲遇到百年《大公报》
何家冲是罗山县铁铺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处于豫鄂交界的大别山区,境内的大别山山南为湖北、山北为河南,有“一脚踏两省”之誉。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抵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从《大公报》上获悉陕北扔存在红军和根据地,提出进军陕北。”讲解员的一番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何家冲的红二十五军军史馆陈列着一份1935年9月30日的《大公报》复印件,这天的报纸上有关于徐海东率部进抵永坪和在陕北作战的报道。该军史馆还以这样一段话进行了结尾:1937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时讲,徐海东部之由陕南经陇东入陕北,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离开展厅,记者一行又在红军长征集结地——一棵30米高的千年银杏树下,见到了何家冲村的纪检委员何桂英,“除了正常的工作,我还会经常来纪念馆这里做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其曾祖母何大妈的故事。”
尽管已经讲过无数次,但面对记者再次提及其曾祖母“何大妈”的往事,何桂英仍旧会忍不住哽咽落泪。“何大妈”用自己的眼睛作“担保”,勇敢地冲在受伤休养的红军余占海前面,从敌人手里救出这个于她而言情同“儿子”的人;她还利用自家的山洞,掩护并救治了13名红军战士......
何家冲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活着的史书。从《大公报》的一篇报道到“何大妈”英勇救人,从银杏树的年轮到不断传诵的往事,它们共同编织着革命年代的经纬。
解码乡村文旅新势能
历史从来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永续发展的根脉。作为《大公报》的记者,此行何家冲看到的是一派诗意的画面。何家冲已经从曾经的长征出发地到如今“诗与远方”的目的地,而这何尝不是当年年轻的红军们出发的意义呢?
漫步在何家冲村田间路上,两边一幢幢明清古建筑风格的豫南民居错落有致,不时能看到散养的小鸡在路边悠闲地觅食。沿村中道路一路向前,两侧山峦叠翠,林木繁茂,清泉潺潺,俨然一座天然“大氧吧”。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古村落、国家4A级景区。
村中一家名为“有稻山房”的民宿,红色小火车在黄色的油菜花丛中缓慢行驶,游客们三三两两围坐把盏闲谈。来何家冲,不止于此,据何家冲村党支部书记何宗伟介绍,长征微体验线路、登山观光步道、田园观光线路可以让人领略豫南山水风光,农事体验有采茶炒茶、瓜果采摘、插秧等,乡土美食有铁铺豆腐、罗山大肠汤、豫南杀猪菜,民俗文化体验有罗山皮影戏、大别山画派艺术创作、剪纸等,以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何家冲模式”已然形成。“今后,我们还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延展何家冲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让游客更加喜欢何家冲,让周边百姓生活更美好。”何宗伟说。(记者 刘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