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开封豫剧院,沉浸式采访和学习多位豫剧表演艺术家,近距离感受那些藏在唱念做打背后的女性力量——一种在沉默中坚持、在困境中生长的力量。
“我是被抓去学戏的。”在接受采访的女性戏曲人中,袁小月的故事令团队印象深刻。在11岁那年,她正在上小学三年级,被老师从教室里点名叫走,“那时连‘戏曲’是什么都不知道。”
就这样,她进入戏校,开始了四年的严格训练。最初的她,只是跟着别人机械模仿。但时光更替,如今的她,早已把戏曲刻进了身体的骨血。
为了让角色更有“精神气”,袁小月会用胶带吊起眼角、勒紧头皮,一整天戴着假发套,直到头皮发麻、血液不畅,甚至脱发。“吊得越紧,气场才出来。疼也得上台。”这句话,她说得平静,却让人心头一紧。在她的讲述中,戏曲从不是舞台上的华丽热闹,而是台下长年累月的磨炼和一种只有自己懂的坚持。
同届的七八十名学员,如今仍坚守舞台的,只剩三人。“有了家庭和孩子以后,很多人就退出了。”她坦言这个行业现实残酷,却依然坚定地说:“我喜欢戏曲,喜欢舞台,我愿意继续坚持。”袁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站在地方舞台上,没有流量,没有热搜,只有一位女性演员对戏台的深情与执着。
团队还采访了豫剧演员桑艳红。作为青衣行当的代表人物,她长期演绎穆桂英、秦香莲、三娘等女性角色。这些角色兼具坚韧、牺牲与情感张力,桑艳红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用身体与嗓音传递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核。
为了保护价格高昂、层层叠叠的戏服,夏天演出时她会在贴身衣物外加一层塑料袋防汗,“每一套戏服都很珍贵,它们值得最好的保护。”她平静地说。这看似朴素的举动,背后是一种沉默的责任感和对舞台的敬畏。
而在这个剧院里,女性的力量不只体现在忍耐,更展现在“重塑”的勇气中。青年旦角演员苏丽娜便是其中的代表。她最爱的角色是《白蛇传》中的白素贞,一个兼具神性与人性的女性形象。
苏丽娜在表演中尝试打破“柔弱悲情”的传统诠释,赋予白素贞以现代女性意识——她不再只是为爱牺牲的痴情女子,而是一个敢于对命运反抗、为自我争取的新时代形象。尽管隔着屏幕,苏丽娜眼中炽热的光芒依然令人动容。
她说:“白素贞是我最喜欢的旦角角色,她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所没有的反抗精神。”舞台上轻盈的水袖舞动间,承载的是一代代女性在传统与现实间不断挣扎、探索与突破的故事。她们通过角色表达自己,也在角色中实现自我。
勒紧头纱的疼痛,是对角色的尊重;塑料袋隔汗的细节,是对戏服的珍视;对白素贞的重新演绎,是新时代女性通过艺术发声的努力。这些戏曲女性,在用各自方式,为豫剧注入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此次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团队还与戏曲家协会会长张洪菊、小生演员赵永乐、弹拨乐老师梁晓萌等人展开交流。在学习唱腔、身段、把子功与乐器演奏的同时,队员们还与乐队合作演绎了《穆桂英挂帅》的经典选段。
锣鼓铿锵中,穆桂英披甲挂帅、英姿飒爽,那不仅是一场艺术体验,更是一场关于女性力量的感官震撼。队员们逐渐理解,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魂的活艺术。而在这段传承的历史中,女性从来不是配角。
她们,正是这句话最有力的注脚。她们不靠流量,不争喧哗,却在地方剧场、城市舞台、乡村礼堂中,日复一日地把豫剧的根,扎进时代的土壤。
她们的故事,在当下发光,也会在将来闪耀。(文:申彦如 金冉 图:匡曼滢 申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