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这可是自家养的土鸡,吃的是玉米和青菜,家人们看看这蛋黄颜色,咱购物车里上的蛋可是实打实的土鸡蛋。”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马沟村养鸡户申大姐,正对着镜头流畅地介绍自家产品。身旁的鸡圈外,河南科技大学丽正书院实践团的学生们正帮她调整直播角度,河南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真也给出直播建议。
看着直播间陆续进入的客流,结束直播的申大姐开心地说:“这样的普通话介绍,比咱原来带着土话的吆喝管用多了!”这个夏天,河南科技大学丽正书院的学子带着数字设备走进乡村,化身“数字先锋”,教村民用直播镜头展示田间“宝藏”,用普通话助力畅通富民桥。
实践团创新打造“调研筑基、育教启智、兴业赋能、文化塑魂、长效接力”的“五位一体”实践体系。队员们脚踩泥土,走进田间地头,通过问卷摸底、实地唠嗑,先后调研了300余名老乡的数字富农需求。基于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一个平时被忽视的短板:乡亲们平常唠家常时说家乡话可“得劲”,但一碰到电商带货、直播卖货就头疼了。
养殖户李大哥说:“俺说家里鸡子可不孬,那外地顾客就在直播间问我鸡不闹是不是生病了,这都是影响销量的事儿啊!”卖货用家乡话导致省外顾客听不懂、缺流量的问题,是村民们对“标准音”的深切渴望,更是乡村振兴打通产销链路的“必答题”。
针对农户电商这一短板,团队围绕助农开设了数字赋能场景培训,采用“一对一辅导”模式,在田间地头开设“普通话移动课堂”,结合当地农产品特色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并组织直播实操演练。模拟直播时,申大姐普通话说多了就有些紧张,同学们就当起“虚拟粉丝”在一旁引导:“大姐,这鸡都有什么品种啊?”逗得围观村民哈哈大笑。
“移动课堂”就是要把数字技术种进泥土里,长出实实在在的希望。从深入基层的民意调查,到田间地头的数字赋能,青年和乡村的邂逅成为长效接力的“乡村振兴加速器”。河南科技大学将持续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让乡村在数字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记者楚长城 通讯员裴丽、张笑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