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从“润”色到“润”心 王润的绘画哲学与创作密码

2025-07-29 15:30:12 来源: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网河南讯】(记者 冯雷  李德鹏 河南报道)“好的构图,要求我们在万象纷纭的复杂事物中找出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更重要的是,山水画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七一”建党节前夕,豫东商丘赤日炎炎,暑气逼人。八旬画家王润对绘画艺术的热情如同这天气一般,精神矍铄,激情满怀,他一边作画,一边向记者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王润,字伯时,出生于1942年,河南虞城人,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诗书画院》院长,“宝宋堂”传承人,宝宋堂画院院长,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润”色到“润”心 王润的绘画哲学与创作密码

  “我四岁时,受祖父王介臣的启蒙喜欢上了绘画。”王润说,1958年,七岁时就参加了虞城县李老家乡举办的画展,获奖5元钱。19岁时,参加了河南省政府举办的建国十周年美展,并荣获了一等奖。当时的作品主要聚焦农业生产场景,记录时代生活。

  他早年专职画主席画像,曾任职河南省公安厅、开封地区文化馆,专业倾注于水彩画、版画、漫画、电影海报等,尤其擅长传统中国画,如:人物、墨竹、山水、花鸟。至今,已经画了75个年头。

  “绘画的路,虽然走得辛苦,可我凭着这门手艺,还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呢!”王润告诉记者,60年代时,全国经济普遍萧条,粮食产量又低,连年饥荒不断,再加上家庭成员又多,几张嘴等着吃饭。走投无路时,他开始走街串巷给别人画像,画一张像2块钱,以此补贴家用,使全家不再为生计发愁。

  “虞城周边的县市,还有山东、河北、安徽我都去过。你别说,当时还真没少挣,小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倒也幸福满满。”老人自豪地说。

从“润”色到“润”心 王润的绘画哲学与创作密码

  王润笔下的墨竹,堪称“天骨”与“神髓”的完美交融,既有“朴淡古秀”的文人风骨,又具“清苍秀润”的自然灵韵。其山水画作更是堪以为豪。他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既师法古贤之精髓,又能超脱造化之樊笼。每当与古人神思相通时,他便如获至宝,若狂作画;面对自然万象时,又似李白醉心谢朓诗境般,将天地精华尽数纳入画中。

  “你看这竹子,中空有节,看似简单却最难画。我六十岁才敢说自己真正会画竹。”王润取出一幅未完成的墨竹图,笔锋在宣纸上轻轻一顿,“这一笔要如惊蛇入草,看似随意实则筋骨暗藏。”

  记者注意到,他画室的角落里堆着厚厚的手稿,竟是老人整理的《历代名家皴法图谱》。“现在年轻人总想走捷径,可笔墨功夫是偷不得懒的。”王润翻开泛黄的册页,指尖抚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当年为研究范宽的雨点皴,我曾专门去山里住了一段时间,每天对着山岩写生到日落。”

  “当年,我在皖南写生时,一位老先生告诉我‘画山水要先听懂石头说话’。深刻理解后,我愣是在山里转了半个月。”王润微笑着说。谈笑间,只见水珠从笔洗边缘滚落,在宣纸上洇开淡淡的痕,恰似远山间浮动的云气。

  “他只要一进画室,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就跟电焊焊住了样,叫都叫不出来,现在八十多了,还是那样,我们都是硬逼着他出来走走,放松放松。”王润的老伴范同真开朗活泼,心直口快,说起话来如竹筒倒豆。

从“润”色到“润”心 王润的绘画哲学与创作密码

  常年受父亲王润耳濡目染的影响,老人的四个孩子也都能对画笔驾轻就熟,且画得有模有样,形神兼具。大姐王翠阁颇喜彩旦,老二王健主攻界画,老三王淑芳尤爱素描,老四王东岭善作油画。

  四个孩子中,王健在书画艺术上颇有建树,其师从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界画的标志性人物黄秋园,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画)代表性传承人。半个世纪以来,他对界画的艺术追求非常执着,倾力创作出了:蓬莱仙阁系列、汉梁园系列、上林苑系列、中华名楼、中华宫殿5大系列界画,近百幅界画作品,发表有《界画基础知识》《界画论》等四十余篇文章,其专业界画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王润的足迹踏遍神州胜景,无论是风雨如晦的幽谷,还是晴空万里的旷野,亦或竹篱茅舍的隐逸,崇楼仙阁的恢弘,皆能得其神韵,化作胸中丘壑。

  ‌其作品如精金美玉,晶莹剔透而不染纤尘。代表作有《王润论中国历代传统山水绘画皴法详解》、《王润墨竹图谱》、《王润墨竹画范》、《王润山水画删》、《王润花鸟图册》等,皆为画坛不可多得的瑰宝。

  暮色渐浓时,王润对着未完成的画作沉吟:“这幅《庐山观瀑图》还差些意思。”他蘸取赭石在远山处添了几笔,整幅画作顿时有了暖意。(完)

责任编辑:h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