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一世界:纸上生长的文化记忆
怀化舞水之畔,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袁超美与第四代传承人邬金这对母女,正以银剪在红纸上游走。剪刀似有魂灵,龙飞凤舞间,“五溪渔歌”便跃然纸上:渔舟泛波,渔民身穿蓑衣持竿垂钓,两岸吊脚楼错落有致,楚地山水的灵秀与湘西民俗的鲜活,尽在镂空纹路中显现。
为了让这门手艺真正“活”在当下,邬金老师更精准对接年轻群体,将二次元角色融入剪纸,推出“楚韵剪纸吧唧”系列,让剪纸“破圈”,赋予其新的活力。
当团队成员们看到邬金老师将《原神》角色与传统剪纸巧妙融合,看到年轻人追捧的“吧唧”徽章印上楚韵纹样,忽然读懂了传承二字的分量:它不是对过去的复刻,而是让老手艺跟随时代的脚步继续前行。袁超美老师指尖的“五溪渔歌”藏着岁月的温度,邬金老师剪刀下的二次元形象则连着青春的脉搏,一剪一纸间,既有对楚地文脉的坚守,更有与现代生活的契合。这或许就是非遗最动人的模样——在母女相授的默契里扎根,在与年轻灵魂的碰撞中生长,让百年技艺始终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一丝一乾坤:釉色里凝固的匠心坚守
走进景泰蓝掐丝工坊时,珐琅艺人包钦正给“梅兰竹菊”瓶粘丝。铜胎上,白色胶水画出花朵的轮廓,他手中的金丝行云流水般嵌入胎体,严丝合缝。“掐丝要稳、准、狠,手抖一下,兰花风骨就没了。”他屏息凝神,将金丝弯成花瓣的弧度,指腹因为常年按压金丝,结了一层厚厚的茧。
更震撼的是点蓝工序:在调色盘里,天然矿石磨成的颜料泛着玉石般的光泽——石青来自蓝铜矿,赭石采自辰溪,“中国红”则是朱砂与铅丹按7:3调配。“这比例是祖上传的,多一分艳,少一分暗。”包师傅用吸管蘸颜料填入丝框,“点蓝分三次,铺底、补色、提亮,就像做人,得一层层沉淀自己。”
此刻,团队成员们望着铜胎上渐显雏形的“梅兰竹菊”,忽然明白了何为“匠心”。唯有沉下心打磨,才能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用岁月淬炼出的生活哲学,在铜丝与釉色间,静静流淌着千年不辍的坚守。
一刀一春秋:木头上镌刻的生命力量
会同古村木雕作坊,沉香气息萦绕。42岁的木雕传承人向昌平师傅正在厚木上雕刻着飞龙祥云,刀锋过处,木屑如雪花般纷纷落下,龙鳞片片、祥云朵朵渐显,仿若活的一般。他轻抚木雕,目光温柔得似对待婴儿一般:“每块木头都有性情,顺着纹理,时光才能沁透进去。”
向昌平自16岁起便师从木雕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梁中辉,潜心学艺二十余载。他深耕技艺,巧妙将木雕与根雕艺术融会贯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谈及心得,他常说:“好手艺的练就,离不开眼到、手到,更需心到”。向昌平的徒弟在旁练基础刀法,脚边堆着刻坏的木料。“刚开始总急着出作品,后来才懂,木雕是跟木头对话,得等它愿意开口”。当向昌平师傅把刻废的木料改成小摆件,团队成员们忽然领悟:传承从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像这木雕,在坚守中创新,让古老技艺永远有生长的力量。
行走在非遗长廊,指尖触碰到的是技艺温度,心头感受到的是智慧深沉。剪纸的取舍、景泰蓝的严谨、木雕对时光的尊重,都是古老大地给年轻一代的密码。
唯有读懂这些,才算真正读懂中国——这个用指尖温度传递了五千年文明火种的民族,定能在新时代土壤里,生长出更繁茂的文化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