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记者 王孟飞)9月19日,大公网记者跟随“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风团走进河南兰考,通过实地走访,深切感受了焦裕禄同志当年带领人民群众抗击“三害”时展现出的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黄河最后一道弯。王孟飞 摄
兰考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河下游右岸最末段,全域河道总长25公里。该县东坝头乡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处,地理条件特殊,历史上属黄河“豆腐腰”河段中的险要区域。黄河既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曾带来风沙、盐碱和内涝“三害”,致使兰考人民历经苦难与逃荒岁月。史料记载,黄河曾于此处决溢泛滥逾千次,给沿岸百姓造成深重灾难。
追思革命烈士焦裕禄
面对自然挑战,兰考人民并未屈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持续开展治理黄河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人与自然抗争、共生的壮丽篇章。1962年,焦裕禄就任兰考县委书记后,全力以赴治理因黄河决口改道所带来的风沙、盐碱与内涝问题。他带领干部群众历时数年艰苦奋斗,初步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与社会面貌。
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深刻烙印在兰考人民的集体记忆之中。如今,兰考风沙得到有效遏制,盐碱地逐步改良为良田,内涝问题也获系统治理,成为中国人民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
采风团随后来到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该基地位于坝头乡张庄村南,占地面积120余亩。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也是焦裕禄同志最早成功探索出防治风沙方法的关键区域。他带领群众通过翻淤压沙、“贴膏药”“扎针”等治理措施,沙丘逐步初见成效。
“豆腐腰”的“豆腐腰”——黑岗口险工
在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采风团进一步了解了黄河河情与水文史情。因黄河素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开封段黄河决口频繁。位于开封城区西北的黑岗口险工段,更是洪水侵袭的重灾区。该河段处于黄河下游被称为“豆腐腰”的薄弱地带,而黑岗口险工堪称“豆腐腰”中的“豆腐腰”,险要异常。
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上的数字造型。王孟飞 摄
纪事广场通过三组数字造型铭记历史上三次黄河大决口的年份,真实反映黄河水患为开封带来的沉重灾难。一旁的淤积层模型生动阐释了“城摞城”地质奇观的成因,人民治黄成就展区则系统记录了四次大复堤工程及成功抵御的重大洪水事件。
黑岗口险工很早就建有引水设施。1935年,黑岗口虹吸工程竣工,将黄河水引入开封城,汇入惠济河。1953年,在黑岗口险工40护岸处新建虹吸工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上首座虹吸工程。1957年,河南黄河南岸第一座引黄闸——黑岗口引黄闸开工建设,后于1980年和2014年分别进行了改建与除险加固。
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王孟飞 摄
重建后的黑岗口引黄闸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每日将丰沛的黄河水经由干渠输送至开封市区的工厂、农田和千家万户。黄河水的持续供应,为古城注入生机,也为百姓生活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焦裕禄到林则徐,兰考黄河畔的精神接力
当日下午,采风团抵达开封黄河岸边的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立有林则徐雕塑,通高8.756米,象征其主持修筑的“林公堤”总长8756米。雕塑中的林则徐手握《黄河全部形势图》,目光坚毅,展现其誓死堵口、镇定从容的治河决心。
1841年,即虎门销烟两年后,黄河在张湾村决口,殃及豫皖多地。危急关头,道光皇帝急调林则徐赴开封封堵决口。林则徐不辱使命,历时五个多月,建成8756米黄河大堤,成功合龙。新建林公堤较旧堤北推约两公里,堤形如弓,与黑岗口段大堤形成协同防洪体系,促使黄河主河道北移,极大缓解了开封城市的防洪压力。该堤建成后百余年里,开封市区段再未发生黄河决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