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记者 王孟飞)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风团走进洛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黄河激流自坝体洞群喷薄而出,大浪奔涌、飞瀑磅礴,生动再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伟景象。
小浪底。王孟飞 摄
攻坚世界级难题,铸就治黄关键工程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曾是一条水患频仍、泥沙淤积的“忧患之河”。其泥沙含量高居世界首位,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汛期极易发生决溢险情。
小浪底水利枢纽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掌控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91%的径流量和近100%的泥沙,其建设难度极大。工程面临软弱泥化夹层、单薄分水岭、顺河断裂带等复杂地质条件,尤其是泥沙处理成为世界级难题。
展示小浪底工程山体内部。王孟飞 摄
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多项新技术,建设者成功攻克所有难题,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体内开挖出108个洞室,建成当时世界上地下洞群最密集的水利工程,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调水调沙显智慧,破解泥沙淤积困局
小浪底自2002年起实施调水调沙,通过人工调控制造洪峰,将库区与下游河道淤沙输送入海,显著减缓河床抬升速度。该技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建成以来,小浪底多次成功应对包括2003年“华西秋汛”在内的多次重大洪水。经其调节,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60年一遇提升至千年一遇,已拦截泥沙78亿吨,为黄河河道争取了20年无淤积抬升的宝贵治理期。
综合效益惠民生,安澜生态功在千秋
小浪底在流域机构统一调度下,保障黄河下游连续不断流,显著改善沿岸供水和生态环境。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里程碑,更成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杰作。
经过2000年至2002年的水土保持治理、2012年至2015年的生态系统建设和2019年后的生态管护,昔日的砂石裸露马粪滩砂石料场,蝶变为如今美丽的翠绿湖,它是小浪底工程水土保持理念的集中体现。如今的小浪底水库遍布半岛、孤岛与险峰,山水相映,气势恢宏。蓄水之后,上游形成了广阔的水面,河巷蜿蜒,山峦巍峨,共同勾勒出“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的动人画卷。
远眺小浪底。王孟飞 摄
记者举目远望,湖面碧波荡漾,近处河湾宁静曲折,远处水天相接,烟波浩渺。游客可搭乘观光车穿梭于园区之中,沿途树木葱茏、曲径通幽。漫步回廊,处处鸟语花香,四季景致如画,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今天的黄河,真正成为了一条惠泽百姓、承载幸福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