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9月30日,洛阳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洛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局负责人围绕民营经济发展成效作专题介绍,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洛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晓毅说:“十四五”以来,洛阳市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重要要求,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体制机制破局实现新突破
洛阳作为全省18个地市中唯一一个将民营经济发展局设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城市,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从体制层面支持民营经济的决心。全市15个县区全部配套设立县级民营经济发展局,构建起专业服务队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政策上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洛阳市新时代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放宽市场准入、强化要素保障到拓宽融资渠道,该市形成全周期政策支撑体系。
截至目前,洛阳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的税收、62%的GDP、74%的技术合同成交额、83%的新增城镇劳动就业、93%的市场主体,成为支撑现代化洛阳建设的 “生力军”。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实现新提升
洛阳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73万户,较“十三五”末净增37%。
令人关注的是,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群体中,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与国有企业形成“青蓝接力、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项核心指标尤为亮眼: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突破55%,对投资增速贡献率达3.8%;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15.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至85.3%,“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
如今,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民企从“幕后”走向 “台前”,成为洛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政企沟通上“高速”
“企业有难题,政府马上办”,在洛阳成为常态。
洛阳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学查改,服务保障实体经济”等专项活动,印发《洛阳市政企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收集—办理—督办”闭环流程,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以来,洛阳市累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政策兑现等各类问题1.3万余项,问题化解率稳定在97%以上。
凭借高效的服务,洛阳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万人助万企” 活动优秀省辖市,“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要素协调对接增效
建立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搭建企业交流、展示、服务、对接平台。“十四五”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对接活动累计超5000余场,尤其是今年以来,创新开展产销、产融、产学研、用工、招商、资产优化等“六项”对接和国民企对接活动1192场,参与企业超4万家次。其中,产融对接达成金额16.49亿元,用工对接达成意向11.6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4.8亿元。有效打通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特别是推动了一批本地企业融入到全市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配套体系,成为全市产业生态良性互动的“连接线”。
提高管理水平呈现新气象
“以前是靠制度管理,现在是以服务暖心,”一个民营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
该市以《关于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方案》为抓手,筛选200家重点产业链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纳入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库。
为精准破题,洛阳市组建专家团开展“一对一”入企诊断,针对企业治理结构、决策机制、运营管理等痛点定制转型方案;同时,该市围绕数字化转型、新生代企业家培育等主题,组织专题培训260余期,覆盖企业家及高管超1.5万人次,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营商氛围升温呈现强大“凝聚力”
“以前觉得企业家是做生意的‘个体户’,现在走到街上,能看到自己的故事被展示,特别有荣誉感。” 一位洛阳民企负责人道出真心话。
洛阳市分层级组织5000余家民企学习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宣传200余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还创新设立“洛阳企业家日”,举办企业家风采展、分享交流会、亮灯致敬行动,让本土品牌故事和企业家精神深入人心。
如今,“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价值导向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凝聚力”。
付晓毅表示:“服务护航无止境,聚力兴企再扬帆。回首过往,广大民营企业家砥砺奋进,以实干铸就辉煌,让民营经济成为河洛大地阔步向前的“新引擎”;立足当下,河洛大地已成为民营企业逐梦前行的“热土地”;展望未来,我们承诺,将始终与企业家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拼在一起,以最真诚的心意、最优质的服务、最周全的保障,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成为企业勇毅开拓的“强后盾”,为不断开创现代化洛阳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