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洛阳“十四五”文旅融合和文物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2025-10-15 21:53:50 来源:大公网河南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公网河南讯】10月14日,洛阳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十四五”时期推进文旅融合和文物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洛阳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就“十四五”期间全市在推进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了首先介绍。   

  聚焦业态创新,推动消费能级实现新跃升

  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需求为导向,洛阳市着力打造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以洛邑古城、隋唐洛阳城为核心,构建“设计、租赁、妆造、跟拍”汉服全链条服务体系,去年吸引超500万人次参与汉服体验。

  凭借沉浸式演艺作为文化表达新载体,洛阳市探索打造“只看洛阳城”系列演艺产品,《唐宫乐宴》《凤舞神都》《武皇盛宴》等生动重现盛唐烟火气,《风起洛阳》VR项目、《寻迹洛神赋》分别入选文旅部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优秀案例。

  依托研学旅游构建全年龄段体验场景,洛阳市成功举办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培育研学基地、营地102家,研学承办机构54家,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古都文脉。

  “以创意促转型 打造沉浸式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洛阳市”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薛之谦、邓紫棋等演唱会点燃全城,云合山间、花宿等2家精品民宿获评国家级等级民宿,旅游年票五年销售超240万张,销售额达1.85亿元,获评“夜间经济新锐十城”,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6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64.58%、51.95%,洛阳多次入选全国热门旅游城市。

  深耕文化传承,推动事业发展彰显新活力

  洛阳市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在全国地市中较早制定非遗保护地方条例,成功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非遗工坊典型案例”2个,举办的“春和景明”“河洛飞花”等全国性展示活动影响深远。

  通过讲好黄河文化故事,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洛阳市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直接惠及沿线150余万群众,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个,“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1个。积极推出艺术文化精品,洛阳豫剧院关美利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豫剧现代戏《工匠春秋》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名单,豫剧《沂蒙山嫂》荣获文旅部豫剧艺术节、黄河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创优公共服务样本,持续办好“河洛书苑”“追光者夜校”等文化品牌,作为全国唯二代表在全国政协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座谈会上发言,被国家广电总局等评为“年度美好文化城市”。

  强化品牌塑造,推动资源开发实现新突破

  深刻把握“资源为王”向“创意为王”转型的趋势,洛阳市坚持“线上做流量、线下做变现”,以市场化导向,打造国家A级旅游景区73家,4A级以上景区39家,星级饭店42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文旅核心资源矩阵不断壮大。

  洛阳不断深耕与抖音、小红书、美团、携程、爱奇艺等平台合作,邀请董宇辉、佟丽娅、华红兵等达人来洛打卡,通过“高品质内容+高频率曝光”,营造了洛阳旅游的美誉度;推出“全城剧本杀”“全城碰好运”等城市联动活动,打造“神都洛阳恭迎公主殿下回城”等现象级文旅话题,“洛阳IP联动计划”构建国内首个城市IP和内容平台合作的“IP宇宙”,“洛阳旅游”新媒体宣传矩阵总用户超500万,上线“享游洛阳”“一码游洛阳”等在线服务平台,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活力之城”。创新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央视中秋晚会,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闭幕式,全省文旅文创大会等活动,洛阳城市文旅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显著提升。

  主动融入全球文旅发展格局,洛阳市以创始会员身份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积极参加“你好!中国”等主题国际交流活动,赴日、韩、巴西、阿根廷等推介交流,组织马来西亚、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旅行商来洛踩线,实现全市文旅点位外卡POS机覆盖率超80%,擦亮了国际名片。同时,持续办好牡丹文化节等品牌节会,推出牡丹文创市集、“牡丹奇妙游”等产品,今年赏花期旅游收入超223.42亿元,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展示洛阳形象、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平台。

  健全保障体系,推动文旅市场管理迈向新水平

  以法制建设为引领,洛阳市先后编制完成洛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清晰擘画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推动出台《洛阳市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洛阳市特色餐饮发展促进条例》《洛阳市民宿业促进条例》《洛阳市洛阳三彩保护与发展条例》等,有序推进文化旅游领域深化改革,洛阳成功进入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名单,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被国家文旅部确定为全国12个文化和旅游立法联系点之一。

  坚持从游客需求出发,洛阳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先后开展7批次文旅“小切口”问题专项整治,获全国通报表扬案件超5个。用心用情花式宠客,公交地铁加密班次、延长运营时间,机关单位内部停车位免费开放,市民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形成“城市爱游客、游客爱洛阳”的双向奔赴良好氛围,洛阳被评为“全国游客满意十佳城市”。

  发布会上,洛阳市文物局就“十四五”期间全市在推进文物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作出了详细介绍。

  坚持保护第一,筑牢历史文脉根基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洛阳市全面落实“考古前置”,切实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立法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洛阳市出台《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关林保护条例》。全市文物安全态势整体平稳,连续42年实现“文物安全年”。

  洛阳市扎实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摸清文物家底,9320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00处。

  “四有”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白马寺文物、关林、河南府城隍庙等一大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都得到有效改善。

  申遗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二里头遗址、山陕会馆、关林等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加强考古发掘,探寻中华文明密码

  机构建设方面不断加强,龙门石窟研究院提升为副厅级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整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市文物交流中心和市文物勘探中心,成立正处级的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同时,规划建设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考古研究中心。自觉担负起中华文明探源、夏商文明研究重大历史使命,主动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聚焦中华文明发展早期阶段,持续开展关键片区考古调查和重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二里头遗址总发掘面积达6.01万平方米。

  田野考古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5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1项考古项目获全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苏羊遗址、香山寺遗址获评“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入围“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创新活化利用,焕发文化遗产光彩

  洛阳市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建成二里头、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省第一,“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荣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实施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定鼎门、天街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再现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恢弘气象,已成为我市“盛世隋唐”新文化地标。

  “东方博物馆之都”规模质量“双提升”成果斐然,建成开放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大批特色博物馆。

  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12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7家,年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荣获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积极探索“博物馆+运营公司”机制改革,培育发展“博物馆+研学”“博物馆+文创”等业态,2024年博物馆文创营业额达4500万元,同比增长125%。

  深入交流互鉴,谱写美美与共华章

  洛阳市积极推动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谱写文明互鉴新篇章。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合作举办10余个文物外展。

  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积极拓展涉外考古,赴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考古发掘。

  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学成立“费尔干纳—洛阳考古研究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联合考古系”,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续写文明交流新篇章。

  连续举办五届世界古都论坛,成功举办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河洛文化影响力。

  跨越千年,古今辉映。随着“十五五”规划序幕即将拉开,洛阳市将聚焦“两高四着力”,紧扣新文旅特点,锚定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目标,持续健全文旅服务体系,全面建强文旅产业链条,打好古都文化品牌,突出“盛世隋唐”IP,大力发展演艺经济、体验经济、街区经济等,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继续扛稳扛牢文物大市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责任,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考古发掘研究,创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强化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提升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水平,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奋力开创现代化洛阳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责任编辑:h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