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情系大槐树

2025-10-20 10:27:56 来源:大公网河南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秋天的一片落叶,带来了无限遐想。

  叶子完成了从发芽到成长到发挥光合作用到给世间带来生机带来美丽,然后,带着成熟的喜悦到一个新的世界去旅行。

  它一会儿飘在空中,一会儿飞过屋顶,一会儿穿越花丛,一会儿又静静地落在湖面上,但不论它飞的多远,飞的多么曲折,飞的辛酸或开心,飞的漂亮或泥泞,飞的无奈或忘我,飞的伤感或从容……都永远不会忘记,它来自哪里,它的“根”在哪里,就在曾经养育它伴随它成生的那棵大树上。

  那么,我们的根又在哪里呢?

  带着疑问,在国庆长假里,悄悄地去追寻。

  一个人的旅行,新鲜、无束、惬意,淡然。

  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夸越了四百多公里,从河南南阳来到了山西洪洞大槐树,来到了辈辈相传的所谓的我们南阳人的“根”的地方。

  满目的清翠,花开满园,极目望去,一个巨大的“根”耸立在眼前。

  啊,山西洪洞大槐树呀,我终于在农历仲秋前的一天,踏上了这片先辈们曾经生活过的热土。

  一阵微风吹过,吹的树轻轻地摇动,吹的树叶哗啦啦地鼓掌,吹开了花瓣,吹的蜜蜂在空中飞舞,吹的到处都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吹动着我的衣角,吹乱了秀发,吹拂着我的脸颊,吹落了我一身的尘土和疲惫,还有那无限的牵挂和遐想。

  我,轻轻地笑了,这个梦里无数次到过的地方,现在,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它,原来真的这样美。

  我伸出手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个高入云霄、小山似的、巨大的根,啊不,是魂。它,似在我的手中轻轻地跳动,仿佛我的心已悄悄地和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大槐树,大槐树,大槐树呀,我来了。

  沿着园区里通幽的小径,转过花廓,一面高大的墙上,三米见方的、醒目的“家”字霍然汇入了眼帘。

  讲解的小姐姐,正用微笑的眼神,甜润的声音,优美的肢体语言,为寻根的游人们讲述着曾经的家和无数大槐树人无奈迁徙的故事。第一次知道了民间关于“解手”和“小脚趾分瓣”等传说,小姐姐讲的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书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的50余年间,山西平阳、潞州、汾阳等地向河南各地迁移人口多达18次,计11万余人之众,且均在山西广济寺旁大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川资,去往河南。又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也记录了大槐树大规模移民一事。

  走过转角,寓意着红红火火的小红灯笼搭起的数十米长的灯廓就在眼前,红灯笼在风中轻轻地摇摆,似在向游人们致以亲人般的问候,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开心地走过这里。

  眼前是一座高高的石牌坊,牌坊后面有一通约两米高的石碑,上面记载了有关明朝迁徙的具体内容,和前面小姐姐讲解的基本一致。穿过牌坊,来到了一个小广场。

  广场的正面座北面南是几棵数丈高的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古槐,苍翠雄浑,直插云霄。讲解员说古槐己历三代,约有六百多年之久,最早的虽己干枯但仍屹立不倒,根部再发新芽长新树又枯又长之,现看到的是第三代的新树也己历百年之久。

  人们闻听此言,不住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在此打卡留念。

  再往前便是献殿,殿前纵卧的是古朴的槐香桥,几个身着古装的妙龄少女正随着悠扬的音乐在桥面上翩翩起舞,婉如蝶飞,引游人驻足观看,慢慢地融入其中,如痴如醉,无限遐想。明朝时,南迁的先辈们便是在这献殿里拜祭后穿越槐香桥,踏上了迁徙之路的。如今,先辈们的身影早己无处可寻,但桥面上那曾经的脚印似依稀可见。

  沿着青石板铺砌的路,转过一大片香槐林,前面便是园区出口。

  返身凝望着这片热土,这片先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些承载了无数牵挂、无尽相思的大槐树,我禁不住轻轻地呓喃着,眼泪早己无声地滑了下来,滴落在这片泥土上,带着眷恋、带着不舍、带着深情、带着恳切、带着无尽的话语深深地弯下腰来鞠了一躬……

  出得门来,宽阔的马路对过是一大型音乐广场。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广场中央的喷泉,随着音乐的起伏冲天而起,似己触到天空中飞翔的鸟儿的翅膀,冲顶后婉如一朵巨大的花儿般向周围绽开,然后飘飘洒洒地从空中倾泻而下,水花在夕阳的折射下五光十色,相映成趣,霎是好看。一群孩童在喷泉旁边欢快地嘻戏耍闹,几个大一点孩子踩着滑板在人群中穿梭着,再大一点的孩子正扯着风筝迎风奔跑,似在追逐幸福,放飞梦想……好一派和谐温馨的美好景象。望着孩子们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心里轻轻地念着,“陌生的孩子们啊,你们可知道,咱们五百年前兴许是一家呢,可你们全都不认得我。”

  返程的路是顺畅的,而心,却是复杂的。

责任编辑:he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