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新强自2022年当选县十六届人大代表以来,始终把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做为忠诚履职、担当作为作为为民代言、为民解忧、为民办事,发挥代表主作用,当好群众贴心人的庄严承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出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

扎根社区听民意,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作为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庞新强深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3年来,他以社区为阵地,建立“三线联系”机制,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
固定联络听民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代表工作室”,实行“每周三接待日”制度,五年累计接待群众1200余人次,记录“民情笔记本”,内容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就业帮扶等12类诉求。
网格走访察民情。结合社区18个全科网格,每月带头开展“敲门行动”,重点走访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调研中,他走访社区群众230余户,收集到“希望保留小区老树”、“增设无障碍坡道”等个性化需求17条,均纳入改造方案。
议事平台聚民智。针对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组织“小区议事会”、“板凳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居民、物业、驻区单位代表共商治理难题。针对“商铺占道经营”问题,牵头召开5次协调会,最终促成“经营黄线划定+党员商户带头”方案,既保障商户生计,又解决居民出行难。
“老旧小区加装扶手”“社区养老中心建设”等23条建议,让他将群众的零散诉求梳理成“民生清单”,架起联系居民“连心桥”。
聚焦民生解难题,推动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三年来,庞新强始终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推动民生项目落地见效,监督政策落实不打折扣,让履职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3%的现状,他以支部名义牵头,。之后,他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建议》,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社区由废弃小学改造的养老服务中心纳入财政补贴范围,2024年8月投入运营后,已为100余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中医康养服务,及时解决了“子女上班无人照料”难题。
根据居民“就业无门”的反映,庞新强组织“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10余次,覆盖4000余人次。同时,他又以代表身份建议县人社局与社区联合举办招聘会,促成风行衣凯服饰、安通驾校等企业入驻,带动320余名居民家门口就业。
在调研中,庞新强发现老旧小区“管网老化、停车难”问题十分突出,遂形成《关于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的建议》,推动烟草局家属院、宝玉石花园等6个小区纳入改造计划,累计硬化路面3万㎡、铺设污水管网2千米,协调新增停车位180个,居民满意度达96%。
对低保、高龄补贴等惠民政策,庞新强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政策宣讲队”,确保群众知晓率100%;当发现3户符合条件未享受低保政策时,及时向县民政局反映并督促整改,保障政策“不错漏、不缩水”。
针对社区医保参保率偏低问题,庞新强提出《关于优化社区医保代办服务的建议》,推动县医保局在社区设立“代办点”,年均参保人数从3500人增至4200人,让居民”少跑腿、好办事”。
围绕发展献良策,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作为县人大代表,庞新强始终立足社区实际,将发展中的堵点难点转化为建议案,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基层智慧。
面对社区“资源闲置、增收单一”的困境,庞新强组织居委会盘活废弃小学、居民组余留地,年增收29万元;同时以代表身份提出了《关于盘活城区闲置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建议》,县政府及时出台“闲置资产改造补贴”政策,带动尚立得新材料、康宁医院等项目落地,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在560万元,为民生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推进“三零”社区创建中,庞新强针对矛盾纠纷“调解难、执行难”问题,提交了《关于健全基层矛盾多元化解机制的建议》,助推县司法局在社区设立“调解工作室”,三年累计化解纠纷672件,化解率98%,其中6起法院起诉案件通过调解撤诉,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际,庞新强提出的《关于加强老城区环境整治的建议》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推动对安子沟、火沟组等区域改造,清理乱堆乱放12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300余处,建成张岗、火沟2个游园,社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深化联系广度,扩大“代表联系点”覆盖面,建立流动人口“微信群议事”机制,确保诉求收集无死角。二是提升建议质量,聚焦养老服务、就业创业等领域,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更多有数据支撑、可操作的建议。三是强化协同履职:联动其他代表形成“建议组合拳”,推动东湖市场升级、智慧社区建设等项目落地,破解发展难题。”说起今后的履职打算,庞新强早已胸有成竹。他表示,将继续践行人大代表使命,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风向标”,用实干让社区更宜居、群众更幸福。(通讯员 曹凤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