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河南讯】10月24日,洛阳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该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金乐围绕 洛阳卫生健康工作作专题介绍,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李金乐说:“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践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建高地、优结构、抓改革,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成功申报国家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项目、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全国中医特色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辅助生殖和儿童保健专项能力提升项目等,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13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卫生健康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医疗体系更加完善,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
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级三联一强化”的“3331”布局全面形成,“小病不出乡村、常见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建立。城市区以城市医疗集团为引领,建成“三甲综合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体系。3家城市医疗集团高效运行。总投资65亿元的省第二儿童医院等5所新建医院建成投用,新增床位5200余张,市第一、第三人民医院全面整合,新里程医院等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县域以紧密型医共体为引领,建成“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三级体系,1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13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74个村卫生室。竣工投用14个县级医院、9个乡镇卫生院,28个项目正在建设,打牢基础设施“硬底盘”。医联体联通城乡资源共享。城市医疗集团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密切协作,开展远程诊疗、对口支援、业务指导等,上下转诊渠更加道畅通;“资源共享六大中心”覆盖乡村,为群众提供远程服务70余万次;骨伤、中医、妇幼等6个专科联盟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同质;洛宁等4个县医院建成省级医院分院,群众不出县域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服务。专科医院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在做优做强洛阳正骨等传统专科品牌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医院差异化转型,建设脑科、老年医学、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学科多样、特色突出,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
医疗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打造专科集群
以建设区域医疗高地为引领,突出名院名科名医,着力打造专科集群,区域就医目的地初步形成,病人外转率降至6.21%以内,相关学科外埠患者连续3年两位数增长。医疗高地基本形成。国家呼吸、中医脑病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建设,市妇幼保健院与广妇儿深度合作共建,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成效显著,设立王永炎等4个院士工作站和毕利军等8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引进魏东等5个专家团队,4家公立医院连年国考获评A级。“专科突围”成效明显。建成涵盖8个国家级、3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9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的优势专科集群,21个学科进入全国科技量值排行榜百强,专科发展从“跟跑”变“并跑”,部分学科实现“领跑”。科研创新赋能发展。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217项,发明专利1375项,成果转化8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5项。信息建设便民增效。4家三级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国家5级,智慧医院建设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构建全市“健康一朵云”,新安县数字医共体成为全省标杆。“健康洛阳”电子卡普遍应用,医检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省费用超7005万元。
基层基础持续夯实,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聚焦“小病在基层解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延伸。服务能力提起来。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人民医院三级全覆盖。高标准建成7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6家入选全省“五个100”实践样板。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3808个。基层人才留得住。推进大学生村医“招用留”。五年来培养全科医生865名,完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超4万人次。资源下沉有成效。向基层派驻帮扶医师4133人次,指导开展新技术89项,基层就诊率保持68%以上,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县域住院量占比提升至76%。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独特优势
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病防病独特优势,将中医药融入健康促进全过程,推进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转变。织密网络,让群众“方便看中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有中医科;县级中医院实现二甲全覆盖;建成基层中医馆190家,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占比达到85%;2437名西医师参与“西学中”培训;嵩县等4家中医院晋升三级。提升能力,让群众“看上好中医”。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牵头成立豫西中医和中医脑病专科联盟,国考成绩保持A级,位居全省市级中医院第一。洛阳正骨医院设置21个临床诊疗中心、119个临床科室,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学科划分最细的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国医大师丁樱在市妇幼保健院成立工作室并收徒。建成国家、省重点专科28个,获批建设国家优势专科9个、国家中西医旗舰科室1个,涵盖脑病、骨伤、康复、皮肤等多个专业。营造氛围,让群众“人人爱中医”。建成10个省级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基地和2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开展中医药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持续举办中医药文化市集,吸引百万余人次认识中医药、爱上中医药、应用中医药。
疾病防控平稳高效,体系建设不断优化
坚持预防为主,持续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应急处置机制和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疫情防控平稳有序。高效统筹医疗资源,科学研判处置突发疫情,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实现新冠疫情平稳转段,重点传染病形势保持稳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脑卒中、高血压等专病防治中心实现市县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传染病分类管理、定点收治。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智能监测预警部署率位居全省首位。建成一刻钟急救圈,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9分钟以内。医防融合深入推进。率先实施“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主城区获批国家级医防融合试点。健康知识广泛普及,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1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全周期服务提质扩面,加大多样化服务供给
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加大多样化服务供给,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普惠托育。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2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4.6个,有效缓解了“入托难”。倾力护航妇幼健康。高质量完成17.3万人次“两癌”“两筛”。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围绕“小胖墩”“小眼镜”“小星星”“小骨干”“小蛀牙”开展儿童健康“五小”行动,巡回筛查儿童72万名,推动早筛早治。有力保障老年健康。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设立老年医学科。开设家庭病床1041张,组建服务团队668个,在全省首创“洛医家”智慧医养服务平台,为失能、慢性病老人打造“身边的健康管家”。
李金乐表示:“下一步将继续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着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链条,奋力谱写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现代化洛阳建设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