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吸引了众多中外专家参观。
公元79年8月的一天,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绚丽的景色中,许多商贾和达官贵人,正聚集在古罗马第二大城市庞贝城中尽情狂欢。然而,随着一声巨响,维苏威火山的突然喷发瞬间湮灭了这座繁华的城市,同时也将一切都永恒的封存于地下,这一封便是千年。
庞贝古城发掘出土的“飞舞的天使”装饰壁画。
日前,在陕西省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的支持下,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多个单位联合引进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在西安展出。119件(组)庞贝出土的文物精品,在揭示古城消失之谜的同时,也向观者再现了那场人间悲剧。而通过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文物的完美融合,更是开启了千年前那段被封存的古老记忆。
庞贝古城出土的“花园壁画”。
火山喷发 历史被瞬间定格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中海的霸主,古罗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构筑了闻名世界的城市文化。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城,依托地中海天然良港和如画的风景,成为当时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天堂。当时的庞贝城内道路呈“井”字形布局,南北走向的卡尔多和东西走向的德库马诺四通八达,沿街的店铺、酒吧、面包房众多,商品玲琅满目。拥有两万多人的城市,公共浴室、市政广场、露天剧院、斗兽场、体育场、神庙等功能性设施一应俱全,循环供水系统堪称完美。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瞬间摧毁了一切。
悲剧面具壁画。
虽然庞贝不复存在,但火山灰却完整的保存了整个城市建筑、街道以及生活场景。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748年,人们偶然发现地下竟然保存了如此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庞贝人的生活瞬间被一场灾难封存,也因这一场灾难,而得以永恒。
展出的“戏剧人物面具浮雕”。
本次展览汇聚了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伽利略博物馆、罗马文明博物馆、庞贝考古公园等珍藏的文物精品119件(组),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居民生活用品、精美的居室装饰壁画,以及反映农业与贸易、宗教与信仰的各种展品,为观众真实还原了庞贝城的市民生活和繁荣景象。展览还选取了一些特殊的展品,如烧焦的面包、石膏人体铸像,以让大家最直观地了解人在灾难最后一刻真实的生命活动。
庞贝人日常使用的熔岩石磨。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览从“地中海上的庞贝”、“庞贝的城市景观”、“庞贝的日常生活”、“庞贝景观:维苏威”、“庞贝重现”及“述说庞贝”等六个方面,不仅讲述了庞贝古城昔日的繁荣与文明以及经历的灾难与毁灭,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思考。
壁画再现庞贝人多彩生活
虽然那场灾难吞噬掉太多的生命,但庞贝出土文物带来的美和生活旨趣,早已超越了笼罩在庞贝古城背后的悲剧之感。尽管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分布古城各处的壁画,却完整记录了庞贝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
展出的圆柱形大理石井栏。
庞贝古城发掘中曾出土了大量的壁画。据悉,当年庞贝人在墙面灰泥未干之时,便进行壁画绘制和上色,这样使得墙面和壁画融为一体,不易被破坏,还能确保画面鲜艳的颜色能够长时间保存,这就是庞贝古城享誉世界的湿壁画。
被熔岩烧焦的核桃。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一副名为“飞舞的天使”的装饰壁画备受关注,该壁画是在胭脂红的背景下,呈现出一个插有翅膀的男性正在空中飞舞的画面。男子身披斗篷,身体大部分裸露在外,头戴浆果冠,两手拖着一只大丰饶角。其肩上同时还背负着一名女子,该女子手持斜垂向下的长矛,衣角在身后随风飘曳,两人相互凝望。专家表示,这幅壁画历经千年依然色彩鲜艳,整幅画构图新颖,风格生动多样,空间感和动感十足,充分展现了古罗马美术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的特点。
被熔岩烧焦的面包。
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比较注重描绘人的日常生活和娱乐,这一点也在展出的“花园壁画”和“戏剧人物面具浮雕”两件展品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花园壁画呈现的是一个微缩的花园景致,壁画中一棵被树丛和开花植物环绕的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两只活灵活现的小鸟分别停在栏杆和树枝上,透过这个场景,一千多年前庞贝人安详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触深刻。而戏剧人物面具浮雕则展现一男一女两个喜剧人物和下方一个悲剧人物的形象,高浮雕写实的手法亦刻画出庞贝人当年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
熔岩石磨就地取材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用场景重现的形式,复原了庞贝一户富裕家庭住宅中庭、天窗和水池,展示了庞贝家居建筑的特点,重现了庞贝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庞贝人安逸富足的生活。
被熔岩烧焦的豆子。
据介绍,庞贝地处火山地带,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就地取材制造各种生活工具。展出的一件公元1世纪的熔岩石磨,便是典型代表,这件石磨高140厘米,深180厘米,由两扇磨盘组成,上面的磨盘为倒锥形,向下的一段凿有磨眼,谷物从磨眼中撒下,在磨盘里被磨成面粉。虽然这件石磨设计精巧,但石磨的转动也导致了磨石的磨损,而磨损产生的粉尘会和面粉混合,因此磨出的面会对人的牙齿造成损害,这一点在古病理学研究中也已得到确认。
被熔岩烧焦的洋葱。
另一件庞贝人日常使用的圆柱形大理石井栏,更是将艺术和宗教完美结合。记者在现场看到,井栏顶部装饰有珠状花边,栏身高浮雕的公牛头顶一串浆果,牛角上搭着含苞待放的花蕊,精美异常。据说在那个年代,用于祭祀的公牛就是戴着这样的装扮被献给神祇的。
烧焦食物展现火山喷发最残酷一面
庞贝城曾经有这样一句谚语:“尽情享乐吧,明天是不可捉摸的。”而正如这句谚语所说,天堂与地狱往往仅有一线之隔,刚刚还是一座欢乐之城,瞬间便在毫无征兆之下遭遇灭顶之灾,变成一座死亡之城。根据考古专家对庞贝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年的那个恐怖时刻也逐渐被还原:“火山喷发出数百亿吨岩浆,直冲天际,蒸气云腾空万米,将天地遮蔽得漆黑一团,火山灰、浮石、碎岩飞泻而下。随后,铺天盖地而来的岩浆,裹挟着火山灰和浮石,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流向整座城市。庞贝城以及数千居民,转眼间便被岩浆所吞没。三天之后,当太阳再次照耀到这座城市的时候,除了一望无际冷却后的黑色火山熔岩,其他都已不复存在。”
展览亦展出大量出土的庞贝人日常用品,比如“烧焦的核桃”、“烧焦的洋葱”、“烧焦的豆子”、“烧焦的面包”,这些物品虽然早已被烧成碳状,但却都保持着原有的形状,一些核桃和洋葱甚至能看到果肉的纹路。据专家介绍,由于灾难瞬间发生,滚烫的熔岩在几秒钟之内便将所有能碰到的东西烧焦碳化,但是由于熔岩层的保护,这些物品与空气隔绝,却又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些烧焦的食品,在定格灾难降临瞬间的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火山喷发时最残酷的一面。
展览通过一具遇难者的石膏铸像来讲述维苏威火山喷发的场景。
灰烬下的年轻女人让人无限悲伤
当公元79年那场灾难发生之后,随着熔岩的冷却,历史似乎也逐渐忘却了这座被掩埋的城市。一千多年之后,当考古工作者揭开那层厚厚的熔岩之后,犹如人间炼狱的惨状惊呆了所有人。
展览吸引众多西安市民参观。
此次展览展出的一件“穿白棉布的年轻女人石膏像”,让所有的观者无不心酸和悲伤。这是一件现代浇铸的石膏模型,取自一位因火山喷发致死并被掩埋的庞贝女性的尸体残腔。当年火山喷发很多庞贝人丧生,火山灰沉积下来形成了尸体的外壳,随着时间的推移,尸体消解,而火山灰固化则让尸体轮廓得以保存,考古学家将石膏注入空腔里,从而还原了那些已经消逝的庞贝居民的形态。这个年轻的女人俯卧在地,双手置于头下,嘴巴大张,可见当灾难和死亡来临之时,她是何等的无奈、绝望与恐怖,让人唏嘘不已。
展出的庞贝时期的雕塑。
多媒体开启观众观展新感受
除了珍贵的文物,本次展览在形式设计上也颇费心思。展览方运用不同色彩来界定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序厅以地中海明媚的阳光为主题,用明亮的色彩欢迎观众,然后过渡到日常生活中的庞贝红,赭石色的房间,再到火山喷发的火红色,最后以柔和的绿色来表现遗址的重新发现。在空间上为每一个单元营造了氛围,强化了观众的视觉体现,促进观众对本单元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展庞贝时期的赤土陶双耳罐。
同时,借助光雕投影技术,展览表现了庞贝人花园中一天光影的变化,以及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房间内的状况,使观众完全浸入到庞贝的日常生活中,又能在室内亲身体验灾难、亲眼目睹火山爆发时的场景,开启观众参观新感受。
展览借助多媒体开启观众观展新感受。
此外,本次展览亦通过大型的神像、珠宝首饰、公共用品等文物,再现了庞贝的城市广场、娱乐消遣等场景,反映了庞贝人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庞贝人的一些生活格言,提示观众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发扬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展览现场展出的庞贝人日常生活用品。
展出的庞贝雕塑。
庞贝古城出土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