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在郑州松社书店参加新书分享会 刘蕊摄
罗军做茶,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他把自己与茶的结缘形容为“启动美丽心智的‘遇见’。”罗军是学自然地理出身的,做了18年环保工作,所以特别喜欢探究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罗军说:“茶能够感知自然的变化,这就是中国茶的多样性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环保专家变身茶学者
记者与老罗结识,源于其新书《茶香密码》的发布。7月的最后一天,罗军以“国茶实验室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的身份来到河南郑州松社书店。他在自己的《中国茶密码》一书中,对茶有着完整而清晰的解读。而这,正是他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所说:“即使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也终会遇到厚积薄发的写作。”
罗军上穿一件书写有“为理想前行”的T恤,下着牛仔裤,文艺范十足。谈起茶罗军的眼中总是透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文艺范的罗军原本是个严谨的环保专家,他大学毕业后,便一直从事与环保相关的工作,参与过广东省重大的环境规划和环保研究项目。从环保专家到茶学者,罗军告诉记者,这样的身份转换其实是水到渠成。
罗军本身便喜欢喝茶。他每到一处,便会根据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等一些基本情况,以及茶在这样的环境中该呈现出什么样的风味,去详细判别。而在一次与家乐福亚洲区采购总监的接触中,则直接坚定了罗军做茶文化推广的信心。“茶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产品。”
2007年,在四川乐山他拍摄到的一个采茶人的女儿,则成为罗军发誓好好做茶的动力。这张照片挂在罗军办公室的墙上,“她有着一双让人记挂的眼神。这些采茶人是贫苦的,但他们却在帮城里人守护自然最原始的部分。”
为茶定位 解读底层茶密码
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但在罗军看来,中国茶又不仅仅是改变了水的味道,关于茶,似乎有无穷的密码等待着我们探知与思索。
从不发酵到半发酵再到全发酵,不同的茶叶都有自己的香气位置,有如幼儿园娃娃的青草香,像小学生活蹦乱跳的清香,如大学生朝气蓬勃的清花香,也有愈久愈深沉似长者的陈醇香,不一而足。对于他来说,为每种茶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是解读密码的关键。
从今年3月份开始,罗军自己带队走遍了中国108个茶基地,测验整理出了一万多个关于茶的数据,在面临着茶区日益萎缩的窘境下,于各个典型产区中挖掘出其有代表的典型茶,罗军既想发扬它们的个性,又不断在迥异的特点中构建之间的联系,寻找中国茶文化的本根。
在多年的研究茶的过程中,他逐渐把茶放大,50倍,100倍,在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切换之下,罗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什么叫做茶?把含水量百分之七十五的茶叶拿走百分之九十的水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好像我们在家里晒衣服,这与周围的环境是脱不掉干系的,比如阴天与艳阳天的区别,而做茶是极为讲究的,就好像下雨穿雨衣和披塑料布一样,同样都不透气,但效果和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
“一直以来人们对茶的品味都是停留在经验论的阶段,因为个人喜好的不同很难给每种茶定下分数,但其实在喝茶的每个人心中都是对自己品尝过的茶有一个心里判断分的”,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罗军也一直在思考关于茶的发展,如何用数据去研究茶,从经验法迈步到数据科学时代,将不同地域的茶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有效打通,让茶文化更好的走出去,“搜集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设置出一个经验模型,把关于中国茶的东西传递出去,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罗军一直为其努力着。
艰难的做“茶”路
中国茶的品种,超过2000多种,如果分品牌、分等级、分产区、分山头,至少可以列出上万种。然而,罗军发现,中国人一生真正能喝到的茶,即使是老茶客也不过几十种,普通消费者对于99%自己家乡之外的中国茶都很少接触得到。
罗军认为,尽管看似中国人人人喝茶,但对茶的健康认知是被低估的。在罗军看来,茶叶中的茶氨酸是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具有焦糖香和类似味精的鲜爽味,这与工业饮料和商业饮料有着本质的区别,喝茶不仅是一件幸福的事,它也可以帮助人们平衡体内的营养物质,久之,喝茶也是一件健康的事。
说“茶”容易,做茶难。罗军的“茶”推广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他创建过 “蝴蝶园”尼龙三角带茶包品牌、2009年做上海世博会中国茶叶联合体的总策划, 2011年,他更是创办了新型茶馆“茶香书香”。之所以说它是新型茶馆,是因为这里成为了许多年轻人交往的茶饮空间,被誉为“中国的星巴克”。不过,罗军更愿意把它定义为“国际范儿的中国茶馆”,因为“茶空间是人们安放自然的地方”。
然而,2016年底,“茶香书香”关闭。他反思,失败的最大原因是起步过早,消费者对茶的消费认知都处于初期的培育阶段。在罗军看来,中国对茶消费的真正爆发期是在2015年之后。“茶产业的春天才刚刚到来。”罗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