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三皮”文物展黑土地渔猎文明

2019-01-31 03:17: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文物展展出的赫哲族鱼皮萨满服及鱼皮衣服\大公报记者李阳波摄

  鱼皮做的衣服、桦树皮製成的摇篮、色彩艳丽的萨满服饰……30日,《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展》正式亮相陕西历史博物馆,100余件组珍贵“三皮”文物,展示黑土地原生态渔猎文明同时,亦让西安民众充分领略独具特色的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采。

  据了解,“三皮”文化主要是指以赫哲族鱼皮文化,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兽皮文化,及这些民族的桦树皮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一种以渔猎经济为基础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

  就地取材製生活用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告诉记者,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茂密、湖泊众多,当地许多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因地制宜,用特有材料製作日常生活用品。其中赫哲族会用怀头鱼、大马哈鱼或鲤鱼鱼皮製成防寒防水的鱼皮衣;擅长狩猎的鄂伦春人,常以动物皮毛製作衣服与被褥,抵禦严寒;而桦树皮质地柔韧,不易透水、腐烂,渔猎民族加工製作出各种各样桦树皮日常生活用品。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内容丰富,展出文物涵盖渔猎民族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既有赫哲族的鱼皮萨满服等,还有鄂伦春族的兽皮服饰,以及赫哲族桦树皮摇篮等。虽然材料粗糙,但是富有想像力的当地少数民族用精湛技艺和精緻缝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据悉,随着生活方式变化,当地少数民族难维持渔猎生活方式,只有一些老年人还掌握传统手工製作技艺。2006年,桦树皮製作技艺、赫哲族鱼皮製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此次展出的部分现代文物和器具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

  (记者 李阳波)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