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弟子武学展示
崆峒派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2019年9月21日,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访问团一行20多人,在崆峒武校演武大厅观看完武术展示后,特约专访了崆峒派掌派人陈虎先生。
崆峒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因为其报神以静、阴阳有藏,并养在深山人未知,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
崆峒武校演武大厅,大公报甘肃记者站杨韶华站长等与崆峒武校教练合影
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访问团与崆峒掌派人兼主教练陈虎先生、武校教练及参与表演的弟子们合影
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11公里处,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5米,其间峰峦雄峙,悬岩峭壁耸立,林海浩瀚,烟笼雾锁,泾河、胭脂河交汇环抱,古迹、胜景遍于层峦叠翠之间。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自古为宇内名山圣地。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雄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孕育并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其中作为特有崆峒文化现象的“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古籍中有过“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名定“崆峒山”始于唐代。经发掘考古鉴定的崆峒山四处史前齐家文化遗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夏代),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征程,同野兽作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初见端倪。
从周秦、西汉到唐宋,崆峒山地当西北要冲,“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兵家必争,世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带仍留存有关寨城堡和古战场遗址多处。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习、吸收、掌握了那一时期内容朴素实用,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
崆峒派佛门大师——释妙林法师
广成子不仅是我国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预测阴阳变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集崆峒武术之大成的技击家。《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人物演绎的神话小说,抛其神话的一面,他在“殷”和“周”两个氏族部落战争中能征善战,他擅长“雌雄剑”、“落魂钟”,善使“番天印”。是广成子为崆峒武术的形成注入了哲学养料和技击的内涵。根据中国武术形成的条件理论,殷周前以广成子“至道论”和“雌雄剑”为代表的崆峒武术已形成并成为崆峒武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代战争是崆峒武术萌芽的种子,广成子的“至道”学说和“雌雄剑”为其形成提供了营养和水份,崆峒山则是他生长壮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传于海内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崆峒山是崆峒武术的发源地,广成子是崆峒武术的创始人。
崆峒派第10代掌派人燕飞霞宗师
崆峒山武术是崆峒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历史的长河中,摄取广成子“至道”学说思想和老子“自然”之义而产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中业绩辉煌。隋唐时期,崆峒山道、佛两教发展较快,都拥有一定的田亩、道观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于崆峒山当时地处边荒,又是一处重要的军事战略重地,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局部战争,而遭到殃及的道、佛两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以防不测,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参禅诵经修行之余,将武术列入一项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他们强身借以习武,练剑弄棒用以防卫,多尚武节,威名远扬。
崆峒派第11代掌派人花无影女士
崆峒山以武显,始于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十二月赐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蘖畜数万,故赏之。”《宋史》内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昆畜而去。”相与印证者,尚有《甘肃历史》一册可鉴。宋代的渭州即平凉城。
崆峒派第12代掌派人陈虎先生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一直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剑的反倒稀少。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飞子均立过战功。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崆峒派自清末民国到现在的百年间,随着大量来自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人口迁入平凉,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山道佛两家留传下来的武术套路,而且还包括百年来陆续传入平凉的陈、杨、吴、孙太极拳,还有查拳、炮捶、洪拳、谭腿、通背、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种武术流派。
崆峒派在对身份地位的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一个武林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管其称做“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崆峒派有八个门,即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和玄空太极门,每个门均有掌门人,并负责管理本门下的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由于玄空太极门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独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在崆峒派,比八个掌门身份再高一级的就是掌派了。
按崆峒派的山门规戒,每代掌派不能有工作,一生只能专门从事传授和弘扬崆峒武术。而在崆峒派早年的门规中又有传授和开派一说。按照掌派人的传代数,逢单(即第一代、第三代等)叫传授,逢双(即第二代、第四代等)叫开派。传授武功,就是师父尽量将所有武功传授徒弟,不使其失传。一个师父至多不超过十六个徒弟。所谓开派呢,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地方都要有一定数量的徒弟练我派的武术。按规矩,先开派的地方入门早的为师兄,后开派的地方入门晚的是师弟,而不以武功高低分师兄师弟。崆峒派还有一个规矩,就是每个徒弟所传的武功都是不一样的,分为一、二、三等。除徒弟外,还要有十个开山门弟了。他们必须是从优秀的徒弟中选拔出来的,授以崆峒派高级武功,作为掌派者的助手。传授一个徒弟武功的时间,一般为三年。但每位掌派要到各地去传授武功,来回走动。所以,三年时间是指师父实际指导的累计的三年时间,三年满,方可出师。
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访问团访问崆峒派,天下归心,习武扬善
各代介绍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甘肃
第四代 飞云子(黄衫客) 明朝甘肃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四川
第六代 飞尘子(曲一洪) 清朝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广东
第九代 胡飞子(胡惠民) 民国浙江平湖
第十代 燕飞霞(王进)吉林
第十一代 花舞影女士(燕飞霞之妻子)日本
第十二代 陈虎 中国甘肃
始祖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燕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崆峒派第12代掌派人陈虎等人赴海南等地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赴韩国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第二届首尔中国日”及相关文化交流活动并表演了崆峒武术,引起了强烈反响。
陈虎与澳华电视传媒(ACTV)董事长任传功(James)
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崆峒武术界陈虎的名字和崆峒派功夫紧密相连。他的新浪微博、博客认证为“崆峒派第十二代掌派人飞真子陈虎”,曾先后登上央视《乡约》栏目和《城市一对一》、《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及浙江卫视快乐蓝天下《奇妙见面会》等节目,推介、展示崆峒武术。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访问团来到平凉崆峒之后,尤其是世界名人网总编辑更是代表世界功夫平台前来特约陈虎的名字终于又随着世界主流华文媒体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陈虎,29岁,生长在崆峒山下,家在崆峒镇将家沟村,12岁进入武校学习崆峒武术。王镖说,陈虎天资颖悟,十几年来,在师傅和师兄的指点下,他的功夫日渐长进,已系统掌握了崆峒派武术各种拳术、器械。近年来,无论是跟随市、区旅游部门去国内各大城市进行旅游推介宣传时表演崆峒武术,还是代表崆峒派参加国内、国际武术大赛、文化交流,陈虎都以其精湛的武艺和良好的武德赢得了许多奖牌,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和肯定。陈虎从一个青涩功夫小子成长为崆峒武校主教练、崆峒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人,教授更多的人学习传承崆峒武术。
崆峒山民俗武术演艺
19年来,崆峒武校教练、学员共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武术比赛、表演活动800多场次,获得奖牌600余枚。目前,全国传授、习练崆峒武术的人员已逾20万人。培养出的学生有的进入省体工大队,成为专业运动员;有的参军,被招录到特种部队服役;有的进入影视圈,从事武打表演;有的从武校毕业后,继续进入大学深造;有的则被北京、浙江、西安等地的知名武校聘为武术教练。
其中,张海龙、张海花、罗龙等30余人,先后赴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参与影视剧拍摄,有几名学员现已成为影视圈内小有名气的武打演员,常与一线明星合作演出。学员张海龙从武校毕业后,赴浙江横店影视基地发展,至今已参加拍摄影视剧十几部,并在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宫廷情感大戏《步步惊心》中饰演小阿哥一角。2014年8月,一部讲述中央苏区少年红军部队成长历程的电视剧《少共国际师》在各大卫视热播,片中小红军战士田谷雨扮演者就是张海龙。此外,学员刘银龙等人参演作品有《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帝国的女人杨贵妃》、《打仗天才忽必烈》、《隋唐英雄》、《隋唐演义》、《战国小兵》、《寻路》等多部影视剧。学员罗龙、杨宗虎等在影视剧《铁血使命2》、《乌龙山剿匪记》、《特殊使命2》等多部影视作品中出任武打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