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2019北京CBD论坛上获悉朝阳区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布局和发展动向。其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已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朝阳区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朝阳百姓的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3.48万家文化企业落户实验区
作为文化产业政策的试验田,国家文创实验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影视及文化产品保税、“蜂鸟企业”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在实验区率先落地,吸引索尼音乐中国总部、爱贝克斯文化传媒落户;聚焦文化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出台促进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50条”,涵盖品牌提升、信用体系、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旗舰企业、精品园区、文化贸易、风投奖励、上市融资、四板奖励、孵化创新、人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文化保税等15个领域50条具体政策条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出台了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并抓好政策落实。连续三年扶持带动了440余个优质文化项目。
完善的政策体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选择落户朝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实验区内文化企业注册数达到3.48万家,较成立之初新增文化企业约2万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已达76家,引进央视频、时趣互动、果壳网、漫奇妙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落户。2019年1-5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749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收入438.4亿元,占全区文化产业收入的52.8%,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10%。
形成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朝阳模式”
金融支持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国家文创实验区一直探索多渠道为文化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初步探索形成了搭建信用筑基、政策架桥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经多年探索,实验区逐步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实验区企业信用促进会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两个支撑(政策支撑和服务支撑)、形成两个闭环(“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和“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企业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需求,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形成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朝阳模式”。
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与3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达成合作,推出文化企业专属产品30余种,创立三年来,825家文化企业成功通过信用融资100.29亿元,节约融资成本32.76%;2018年8月28日,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实验区正式启用,首批入驻金融服务机构20家,搭建一站式、多层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文化金融创新高地;2018年,朝阳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今年6月,北京文创四板培育基地落户实验区,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拓宽中小微企业股权和债权融资渠道。同时,大力培育领军企业,实施“蜂鸟计划”,累计认定523家“蜂鸟企业”,引导金融机构设计“蜂鸟贷”“三全三优”等系列金融产品,提供快捷金融服务,建立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战略储备库”。
坚持问题导向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
除了完善的政策和金融体系,国家文创实验区也在积极探索,从文创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搭建“精准服务促发展”的公共平台。
为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实验区先后成立了全市首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分中心和实验区版权服务中心2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组建了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委员会、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等,引入首都版权产业联盟、知产宝、中视瑞德、克劳锐等版权服务专业机构;联手朝阳区法院签订《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围绕合同执行、劳动争议、企业融资、企业退市、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创新合作机制,以法治保障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讲力度,采取园区“巡诊”、专家“坐诊”等方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版权保护和维权等全方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效提升。
同时,实验区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园区企业走访服务力度,送“政策包”、“服务包”,截至目前共计走访调研文化产业园区(企业)42次,现场解决问题49个,企业满意感显著提升;充分挖掘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打造每年一次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每季度一次的“智汇三三”高端沙龙系列活动、每月一次的“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等系列品牌活动,开展讲座、沙龙、培训活动60余场次,内容涵盖产业资金政策解读、文化企业融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实务等多个层面,覆盖文化企业7000余家次,在服务区域文化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好区域内文化的同时,实验区也在积极挖掘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文化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和互学互鉴的平台,2017年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促进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2018年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牵头倡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智库机构、全国20多个城市(城区)、近百家文化产业园区,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推动各城市(城区)和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升级发展;2019年牵头发起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促进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在项目资源、文创技术、产业研究、智库服务、政策解析、成果推介等方面建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来自英国、德国、荷兰、韩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江西、杭州、广州、西安等国内外20个知名文化产业园区成为联盟首批成员,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领域的“朋友圈”。
联盟成立后,国家文创实验区充分发挥联盟的服务平台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2019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论坛,搭建了互学互鉴平台,促进国内外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组织联盟成员考察位于朝阳区的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东方魅力;举办“NICECHOICE——中外手工艺采风交流活动”,中外手工艺大师赴国内三地采风,并解读和展示创作成果;与荷兰大使馆签订在东亿美术馆联展的长期合作协议,联合白俄罗斯、爱沙尼亚、东帝汶等国家驻华使馆和欧盟影展等国际组织,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友来友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品牌。
聚焦大运河文化带保护
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在朝阳包括通惠河、萧太后河,以及坝河三大水系。近年来,朝阳区一直坚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恢复古都历史风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
作为通惠河畔的重要历史景观,神木厂历史景观的修复建设已初步成型。“按照设计,这处历史景观的修复建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在神木厂遗址建设神木保护廊房,并在廊房西侧建设《神木谣》碑御碑亭,南侧建设皇木博物馆,展示金丝楠木和大运河漕运等有关历史文化。”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神木谣》碑已迁移到位,御碑亭和神木廊房整体工程已完工,神木廊房内部展陈工作也已完工。下一步,将启动皇木博物馆的建设,预计明年完工。”
朝阳打造3家“专题特色”城市书屋
2019年,朝阳区继续织密四级公共服务网络,截至目前,朝阳区共有区级文化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5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3个,社区流动美术馆57座,城市书屋25家,年底前将建成30家。
在城市书屋的建设方面,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朝阳区重点打造了3家“特色专题”城市书屋。在原有的城市书屋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某一类专题文献进行专题服务的特色城市书屋,实现服务环境,藏书内容,服务方式,读者活动等方面的统一,可以更为精准地满足人们对某一类阅读服务的需要。
今年,朝阳区进一步强化地区级文化设施辐射带动效应,新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朝阳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来广营北部孵化基地。其中,非遗保护中心是以非遗为主题的地区级文化中心,打造集展陈、研发、创意、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发挥798国际艺术园区品牌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朝阳区公共文化成果展示中心,发挥国际文化交流桥头堡作用。而来广营北部孵化基地则是将“中国艺术家基层惠民培育孵化基地”植入来广营地区文化中心,力求提升朝阳区北部地区“六乡一街”(即:来广营、奥运村、孙河、崔各庄、将台、金盏、太阳宫)的文化服务力和文化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百姓搭建与顶级艺术大师学习交流的桥梁。
多档优秀文化项目走向国际
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朝阳区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组织朝阳区优秀的文化项目和文艺团队‘走出去’。”朝阳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初,我们的品牌文化项目‘漂亮的兵马俑’在新西兰首都惠林顿进行展览,吸引了10余万参观者。北京9当代舞团也在今年前往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当地舞蹈艺术家就舞蹈作品的编排等进行了交流。同时,民间文化交流日益丰富。麦子店、安贞等街道文艺团队受邀前往丹麦、罗马尼亚、希腊等地参加当地文化节,非遗项目‘幡鼓齐动十三档’中的舞龙舞狮团队在希腊帕特雷嘉年华活动中精彩亮相,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除了“走出去”,朝阳区也积极邀请国外的文艺团体到朝阳交流,丰富朝阳区的文化市场。截至目前,朝阳区先后举办了潮流音乐节、北京新舞蹈国际艺术节、九门爵士音乐节等30余场中外交流演出活动。活动地点不仅有剧场、艺术中心,甚至还有社区服务站,让老百姓不仅能在家门口欣赏到来自智利、墨西哥、牙买加、以色列等国的艺术家带来的充满异国风情的文艺演出,还能与外国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此同时,NEW ERA青年电影季展映活动也于今年8月至9月举办,放映中外交流影片90余场次,惠及1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