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湖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自此,青土湖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从有水到无水再到有水,青土湖的历史变迁,无疑是一面折射民勤生态变迁最清晰的镜子。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境内风沙线超过400公里,年降水量只有125毫米,荒漠化与沙化面积超九成,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民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历史。
半个世纪以来,民勤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反弹琵琶、治沙节水,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精准治沙、科学植绿,积极构筑生态防护屏障,全力打造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1%,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沙逼人退,民勤绿洲逐年“消瘦”
民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史料记载,有人类活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有名的“沙井文化”发祥地,甘肃著名的“文化之乡”“礼仪之乡”。
这里曾经是链接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依武威市凉州区,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属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也正是民勤绿洲的存在,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才没有合拢。
上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工农业用水的激增,加之人类的频繁活动及上游用水的增加造成了石羊河流域的发源地雪线上升,使得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发生功能性退化,石羊河流域流到下游民勤的水量开始逐年减少,大部分泉水带出现干涸。又因民勤县属于典型的荒漠大陆性气候区,干旱少雨,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水资源补充极少,民勤由此变得急剧干旱,呈现出沙漠化、干旱化、贫因化的趋势,一度笼罩在罗布泊的阴影之下。
“由于石羊河上游来水不足、加之农业灌溉过度提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等原因,彼时,民勤绿洲已有94.51%的土壤出现荒漠化,风沙灾害频繁不断,年均风沙天数多达139天,最大风力超11级,沙尘暴年达37天,每年近30万亩耕地受灾。” 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工程师张世虎说,荒漠正吞噬着民勤儿女的生存空间。
“三趟路口三趟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是当时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的真实写照。“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石述柱老人回忆,因为风沙危害严重,一亩地打下的粮食,装不满一条60公斤的驼毛口袋,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买不起一件条绒衣裳。一方土地难养一方人,村里很多人都携儿带女,远走他乡。
风沙覆盖耕地侵袭村庄,大有“沙进人退”的趋势。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民勤面临的最大威胁。
科学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治沙,困难重重,然而迫在眉睫,别无选择。
1950年,民勤县做出重大决策:召开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数以万计的群众拎起铁锹,扛着梭梭苗,挺进广袤沙海,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全民治沙战役就此打响。
民勤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一代又一代民勤人持之以恒战风斗沙,走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因害设防”、八九十年代的“工程治理”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综合治理”之路,步入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民勤县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逐步构建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世界样板”。
黄案滩位于民勤县夹河镇,地处民勤绿洲东线、腾格里沙漠边缘。
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民勤县关井压田,压减耕地,恢复生态。黄案滩是全县实施关井压田最大的区域,累计关闭机井275眼。同时,严格落实 “五禁”措施,裸露的土地日益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日渐增多。2011年,关闭的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芦苇、白刺、梭梭、沙枣等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郁郁葱葱。
老虎口,顾名思义,沙患如虎,曾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
从2008年开始,民勤县启动实施了老虎口治沙工程,先后完成工程压沙造林10万亩。如今的老虎口沙患少见,昔日不毛之地已梭梭成林,绿染沙海,恰似一条“绿色长城”顽强地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
从青土湖到三角城、黄案滩、老虎口、勤锋滩再到龙王庙,那一片片金色的麦草沙障、一棵棵绿色的梭梭树苗,是民勤县千千万万个“治沙愚公”、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向用心血和汗水在沙漠上写成的诗行,他们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
生态优先 促进人沙和谐共生
“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民勤人民为之奋斗的“绿色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这些精辟论断,为民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民勤县立足实际和中央、省市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投入向改善民生发力”的着力重点,确定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明兴县”三大战略和“坚守生态底线、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增进人民福祉”四项重点工作任务。对生态治理,强调要努力转向“更加科学、更加管用”。
民勤县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水定林、以水定规模,全程管理、确保成活”的要求,坚持造林与造景、绿化与美化、管护与增收结合,树随路走,绿随人居,统筹推进农田、道路、城区、镇区、园区、社区和景区绿化,建成点、线、面结合,带、片、网配套,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系统。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等 11个部委列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授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
按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布局发展蜜瓜、茴香、果蔬和苏武沙羊“3+1”主导产业,制定实施苏武沙羊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和“五个一”工程,打造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发展规模化产业基地292个,蜜瓜、茴香、果蔬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10万亩、13万亩,民勤全年肉羊饲养量达360万只,出栏202万只。民勤蜜瓜、民勤肉羊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民勤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称号。
同时,依托沙漠资源,通过举办沙枣花旅游节、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暨大地艺术节、沙漠国际爵士音乐会等多项活动,用全新的生态理念、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形象生动地传播人沙和谐共生理念,助推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打响“沙海绿洲 绿洲碧海” 文化旅游品牌。
目前,凝结着中外艺术家们智慧和心血的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102件雕塑艺术精品永久矗立在浩翰沙漠中,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飘落瀚海,让茫茫荒漠变成艺术之洲、生态之洲、文旅之洲,“中国民勤沙漠艺术之都”的美誉响彻四方。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一代代民勤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民勤这块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幸福新民勤!
这是民勤人的梦!
民勤人民坚信,有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有了广大治沙专家的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全社会及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人士的关注与参与,有了他们愚公移山般的不懈努力,民勤的“绿色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