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 ——忆袁隆平委员

2021-05-24 20:03:30中国政协杂志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袁隆平院士在无党派界,我在文艺界,我们同住在华润大厦,我就想找机会为他作画像。但和他约了许多次,一直未成。直到3月11日,袁老终于答应晚上8点,约我到2030房间为他画像。后来,我才知道,袁老是昨晚9点刚刚从湖南检查验收超级杂交水稻的田间抽身返回北京的,而且未来得及休息,就风尘仆仆地接受采访。一进他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屋子的来访者。相貌朴实、心态平和的袁老,正和农业公司的同志谈工作。我和袁老打了个招呼,将旁边的小茶几挪将过来,打开画夹,就开始为他画像。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来自西班牙、德国的记者采访袁老。接着,还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志,要与袁老合作在当地搞农业......一个小时里前后将近十拨人来来往往,我就在这人流中为袁老作肖像写生。

  时年已七十有八的袁老给人的感觉是朴实无华的。他身体硬朗,肤色黝黑,面颊削瘦,脸上布满皱纹,但天庭饱满,双目炯炯有神。他自己说这是因为搞农业,晒太阳,跑田头,爱活动。画像中,我与袁老抓紧来访者离开的空隙亲切地交谈。乍一见面,袁老象一位老农民,可是仔细端详,会觉得他充满智慧与激情。我感到他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话题总是围绕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袁老说:“中国目前最大问题人口多,而耕地在减少,人的寿命平均达70岁……”袁老还讲到,他筹集了一个基金会,主要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帮助那些年轻的科学家搞研究,袁老心系人民,时刻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交谈中,袁老上身前倾,粗壮的手不停地比划着,好像正在地头田间作调查研究,出谋划策。我受到感染,不禁心潮起伏,尽情挥动手中的画笔,把这位可敬的长者认真地“写”了下来。画完后,我请袁老在画像上题字,袁老问:“题什么?”我说:“就题袁老平时思考的,袁老是当代神农,可否题'造福人类’?”袁老想了一下,说:“我不题那种。”于是,拿起笔,一挥而就,题下了“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袁老这位大科学家,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创造出人间奇迹。袁隆平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 年 9 月出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2001年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 年4月,袁隆平被美国科学院接纳为外籍院士。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得 “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大奖。

  国外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对他说“如果你申请专利,你的资产将会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他说这种利国利民的事,不应该用来发财!我只想让人民吃饱饭。袁老说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民以食为天,饭碗要牢牢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造福世界人民。他还说我不仅是洞庭湖的老麻雀,还要做太平洋的海鸥。他用毕生精力投入超级杂交稻的科研推广,造福世界人民。有人问袁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袁老说“我没有秘诀,只有经验: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

  获得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院士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仍奔波在田间。今年5月初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1004.83公斤后,他又提出杂交水稻双季3000斤,即早稻和晚稻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

  2021年5月22日袁老离世了,但袁老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无数人泪奔,钟南山院士送上缅怀之辞“隆平大哥: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李延声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责任编辑:李孟展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