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舟山普陀蚂蚁岛,顾名思义,如同漂浮在东海中的一只小蚂蚁。近日,来自海内外近30家媒体走进蚂蚁岛,探访这座“小蚂蚁”如何在蚂蚁岛精神引领下,从一穷二白的贫瘠小岛“逆袭”为全国渔区的先进典型。
蚂蚁岛从一穷二白的贫瘠小岛“逆袭”为全国渔区的先进典型,俞昼摄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从浙江舟山沈家门前往蚂蚁岛的轮渡上走下来,一眼望去,便可以看到这12个字的蚂蚁岛精神。回忆起解放初期渔民的艰辛,今年八旬有余的老渔民蒋回信情绪不免有些激动,往昔场景历历在目:一出海便要漂泊不定时日、常常面临淡水不足、靠着简易的木船与大海斗智斗勇……“那时条件是真苦啊,但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没有办法!”
“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俞昼摄
渔业想要发展,就要先造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筹集足够的买船钱,蚂蚁岛以200多个妇女为主的群众搓了12万斤草绳,换钱购买了“草绳船”。随后,村民们又自发捐献450只铜火囱和金银首饰,购得另一艘大捕船“火囱船”。
时光飞逝,蒋回信从渔民变成了船老大,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同时也见证着蚂蚁岛渔业的发展:小木船换成了机帆船,出海捕鱼从近海到了远洋……从经历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的生产自救,到一岛上下努力摘掉远近闻名的“癞头山”帽子,再到打造成“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蚂蚁岛精神是蚂蚁岛数代人心中的精神支柱,亦是蚂蚁岛最为生动、真实的发展写照。
妇女能顶半边天 巾帼力量建海塘
男人出海、妇女守家虽是海岛家庭的常态,但在蚂蚁岛上,女人们守小家、顾大家,展现出“当家人”一般的巾帼力量。
“那时候岛上条件很差,妇女们一起造‘草绳船’‘火囱船’,帮助男人们更好地出海捕鱼。”1954年,李雪浓担任长沙塘村妇女主任、农业队队长。李雪浓告诉记者,蚂蚁岛是一个悬水小岛,土地资源匮乏,为了围海造田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70年代该岛提出“苦战三年,围塘造田”号召,由于男人们长期在外捕鱼,300余名妇女接下了修建海塘的重任。
蚂蚁岛的妇女工友,俞昼摄
溜泥、拖石、抬石、拖沙,妇女们用简易的工具开山取石,趁着退潮的时机修筑海塘……短短一年四个月时间,海塘顺利建成。一辈子生活在岛上的李雪浓一直告诉身边的人,“艰苦创业精神不能忘。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
与李雪浓不同,同样参与海岛建设的74岁阿婆丁荷叶,这些日子依旧非常忙碌。“天蒙蒙亮起来,与潮水抢时间,顶风冒雨干活,披星戴月回家……”在蚂蚁岛的礼堂内,望着台下60多位游客,年过古稀的丁荷叶用流利的普通话,激昂地讲述20世纪70年代前后妇女参与海岛建设的往事。
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 打造旅游路线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讲述蚂蚁岛故事,2018年,作为宣传、传承蚂蚁岛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用。2018年6月起,丁荷叶和一批时代亲历者组建了讲故事队伍,每天为到访游客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蚂蚁岛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外人熟知。“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大家干出来的。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蚂蚁岛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要继续发扬光大。”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顾博盛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通过挖内涵、打品牌、建设施、推项目等方式,多措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让蚂蚁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马金星在蚂蚁岛创作了《军港之夜》,俞昼摄
远扬海内外的《军港之夜》的歌词由词作家马金星在蚂蚁岛创作完成。探访马金星《军港之夜》词作创作地后,美国《国际日报》新媒体社长章维佳颇有感触:“蚂蚁岛流淌着红色的基因,这些红色资源是蚂蚁岛区分于其他海岛的特色所在。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到这种精神,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今,当地推进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教育体验线、造船体验工业线、特色海洋文化线等,已形成集参观、讲解、学习、互动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闭环系统。2021年截至5月24日,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学习培训团队共133批次、483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