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怒吼、雷电交加,黄河洪水滔滔,冲垮了有着500年历史的兰州镇远浮桥。”话剧《天下第一桥》在这样的场景中拉开序幕,也揭开了洋务总局总办彭英甲历时三年、几经波折修建黄河铁桥的艰辛历史。从2012年首演至今,一晃十年,《天下第一桥》在甘肃乃至全国各地演出已愈数百场次,并先后获得了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奖,文化部2013年国家精品工程奖等诸多荣誉,可谓一举成名。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剧本策划庞波(受访者供图)
“甘肃的文化资源很丰富,舞台精品和文学精神大多挖掘自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但黄河文化的文学创作比较薄弱。我想发挥百年老桥的文化作用,用‘天下第一桥’的名字把‘桥’搬上舞台,弥补黄河文化无精神创作的缺憾。”该剧的剧本策划庞波说。
由甘肃省话剧院创作的《天下第一桥》,讲述的是100多年前,滔滔黄河冲垮了在风雨飘摇中服役了500年的兰州镇远浮桥,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苍生,只能望河兴叹。时任陕甘总督升允,兰州道台、甘肃洋务总局总办、建桥总指挥彭英甲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德国专家,利用3年功夫,在镇远浮桥原址上建起了黄河铁桥,确保南北通畅。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受访者供图)
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1907年5月由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动工修建,1909年8月建成通车,改写了黄河上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受访者供图)
“挖掘黄河文化元素,以桥为载体编写一个故事,把百年老桥、黄河文化元素乃至战天斗地的黄河儿女的斗志精神通过桥反映出来,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庞波表示。
该剧主题古为今用,编剧以情为经、爱为纬,纵横交错,使一家人的三大情、爱贯穿始终,既以人为本,又力透纸背。值得一提的是,除剧本策划庞波、编剧李维平和王元平是甘肃本土优秀的作家外,剧中的所有人物全部由甘肃本土优秀演员倾心演绎。舞美设计和创意与剧情主题可谓烘云托月,珠联璧合。断桥、将军柱、羊皮筏子、乌云蔽日、滔滔黄河、暴雨倾盆、衙门内的雕梁画栋、桌椅门窗、角色服饰等道具,颇具历史沧桑感和大西北兰州的地域文化色彩,加上演员用颇浓的京兰腔表白的喝灰豆子、甜醅子、吃牛肉面、抽水烟等道白,使浓郁的兰州文化得到体现。《天下第一桥》已经成为兰州“名片”、誉满天下的黄河铁桥增色不少,百年铁桥也会因这张大爱与责任铸就的艺术“名片”。
话剧《天下第一桥剧照》(受访者供图)
今年年初,甘肃省正式印发实施的《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甘肃省将通过黄河上游文明发祥保护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示范、黄河文化交流互鉴创新示范、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弘扬、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手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其中就提到要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主要包括加强黄河文化研究阐发、推出黄河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弘扬治水文化、传承甘肃精神、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庞波表示,精品话剧《天下第一桥》取得的成功让人激动,曾经一度,兰州本土市民为看《天下第一桥》出现了一票难求的花场景。十年是短暂的,当我们回首话剧《天下第一桥》在十年前取得的艺术成就,是甘肃创排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两部精典舞剧辉煌之后,又产生的甘肃省第三部舞台艺术精品,为此他深感自豪,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文学艺术爱好者不忘初心,更好地传承、弘扬黄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