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候鸟飞翔。
与港澳毗邻的广东,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位于“东北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路线上,是迁徙鸟的“加油站”和停歇点。当前,广东正构建完善的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利用湾区内滨海地带的联通性,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水鸟栖息生境修复、科普宣教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候鸟湾区”。
广东省湿地资源丰富,涵盖了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等类型。湛江市、江门市、阳江市、茂名市、珠海市等5个地级市湿地面积较大,占全省湿地的74.96%。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淨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广东近年探索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公园发展模式,湿地公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华侨城湿地,是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珠江口深圳湾北岸。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是国际候鸟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宽阔的水面、茂盛的芦苇、稀疏的草甸、葱郁的红树林,每年吸引100多种、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广州南沙湿地是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踏脚石,每年都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已记录到鸟类185种,与香港米埔、深圳福田湿地共同构成大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重要生态生态廊道。2020年12月,南沙湿地观察到52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脸琵鹭。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超大城市中的城央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南肺”。典型的垛基果林人工复合湿地,是岭南水乡传统农业智慧和农耕文化的沉积。十年来,海珠湿地科学推进生态修复,连通水系、增加水动力、营造生境,湿地公园内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7种,昆虫从42种提升至738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五着力”打造湿地履约样板,包括着力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着力推进湿地保护分级管理、着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打造湿地可持续利用样板、着力营造湿地保护社会氛围。广东是内地最早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法规的省份之一。2020到2021年,完成红树林营造1.58万亩,修复956亩,并探索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兼顾共生的保护修复新模式;通过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湿地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接下来,广东将全力抓好湿地资源监督管理,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高质量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示范性湿地公园。同时,携手港澳地区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构建完善的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致力打造“候鸟湾区”,推动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