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普通通的电焊工,在32年的时间里,参与格尔木炼油厂设备装置检修550余次,消除了多次装置非计划停工安全隐患。作为全国同行业知名技能专家,还多次参与重点炼油化工企业检修、维修中的“疑难杂症”会诊,解决了多项焊接难题。他所带领的工作团队,研发创新成果丰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600多万元。
一个初中生,通过参加工作后的不懈努力,拥有36项国家专利、6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出版3部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书籍,在全国性期刊发表论文33篇,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技能人才。
这是一个石油工人的辉煌人生,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2023年新年伊始,笔者在青海油田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听他讲述了以“突破,再突破”为自己人生成长轨迹的9个“第一”。
图为杨永磊正在焊接修复机泵部件。
第一次举手宣誓
“1991年10月,我16岁,到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当了一名电焊工。格炼是个新厂,全厂210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0.8岁。记得刚进厂不久,我和厂里的580多名职工参加了厂工会组织的‘高举创业旗,同唱理想歌’爱岗敬业宣誓大会。当我站在红旗下,举手宣誓的时候,我就想,我要一辈子记住自己的誓言,当一名好工人,为自己争气,为企业争光。”
第一次带油焊接
“为了练好技术,我除了上班时间跟师傅学手艺,下班后还把找来的废料手工磨成标准工件加强练习,每天都要用掉几公斤的焊条(厂里允许)。为了提高焊接水平,我焊凳子、焊桌子、焊工具箱,把每一道焊口都当成压力管道去操作,力求每一道焊缝完美无缺。经过几年的磨练,我的焊接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用车间主任的话说,可以挑大梁了。”
“1991年年初我第一次带油焊接,这是对我焊接技术的一次检验。焊接是明火作业,带油焊接必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技术要求很高。当时,炼油厂外输柴油管道开裂,厂内油罐又全部蓄满,炼油装置面临憋停,而这条管道是保证西藏用油的‘生命线’,如果停输,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非同一般。在场的焊工犯难了,一群人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时领导派我赶到现场,我仔细观察并分析实际情况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带油带压焊接。在场的所有人员都震惊了,有人问‘这行吗?太危险了吧!’我只告诉大家‘要是着火了,小火我自己灭,大火你们就往我身上盖沙子。’随后,我跳下沙坑进行焊接作业。由于焊缝位于管道的下方,焊接难度极大,我以平日里练就的本领,用两个小时把漏点安全密封,避免了一次非计划停工,消除了安全隐患,挽回了经济损失。”
第一次考技师
“2001年,厂里通知我参加技师考试,我非常高兴,也很激动,当时炼油厂装置正在检修,工作很忙,我就利用下班时间坚持练习,每天练到晚上11点回家,再复习2小时的理论知识,就怕失去这次机会。考试时,题库里的高级工技能知识我能倒背如流。老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我当年就顺利拿到了技师证书。2004年,青海省焊工技能大赛时我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就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第一次写论文
“我写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浅析焊接进度慢的原因》,主要论述在柴达木涩北气田焊接施工中,我为什么比别人焊得快、质量好,阐述焊接迟缓的原因和快速高质量焊接操作的具体过程。题目有了,如何用文字一一描述出来,对我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为了撰写这篇论文,我脑子里不断地琢磨,晚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句话一句话地衔接,第一天写百十字,第二天改,改完再写,第三天再改,不满意的就重写。就这样在写中学、学中写,经过75天的努力我终于写完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篇论文。谁料就是这篇论文,还获得了青海油田专业技能论文优秀奖。”
第一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我第一次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是《一种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的焊接工艺》,授权时间为2015年6月。其发明原由是,工作中常常遇到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焊接,而由于两者的化学成分、导热系数、熔点及各种机械性能都有着极大的差异,焊接难度与同类材质焊接相比要大得多。主要是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满足紫铜焊接要求时,不锈钢一侧很容易超温过热,液态金属不能及时凝固而流失,出现焊瘤、未熔等缺陷;温度符合不锈钢焊接指标时,紫铜一侧则因温度过低而不能熔合,质量总是得不到协调一致的保证,且操作难度很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研发了一种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新型焊接工艺,对紫铜与不锈钢异种材质接头进行有效焊接,进一步提高了焊接质量,一次性合格率达91%以上,与原有工艺合格率相比提高了20%左右,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工和材料费用,同时有效降低了焊工的劳动强度,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第一次出版书籍
“通过参加各类交流,了解到各行各业都有撰写、编辑并出版书籍的技能人才,我非常羡慕和向往,但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写作能力的限制,一直不知从何下手。就在2016年,参加中国石油集团知识产权培训班时,授课老师带来的书籍都是他自己以问答的形式编写的。通过阅读,我发现以问答的形式编写书籍,逻辑性不是很强,难度不是很大,如同创新,只要借助‘鱼骨图’思维提出一项又一项的问题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还可以根据生产实际附上相应案例。回到格尔木炼油厂后,就开始策划我的第一本书籍《劳模创新工作室与运作范例》。该书共用了30个月的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以问答的形式编写而成,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3000册。主要内容包括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创建运作管理、创新技巧、专利申请、成果管理等,其中部分内容在青海油田、中国石油集团技能专家轮训班上讲解交流,得到各级领导、技能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很多技能专家及其工作室还在‘传、帮、带’活动中引用了书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方法。”
第一次领衔技术创新工作室
“2012年4月,青海油田成立了‘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我感到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工作室成立后,又相继增加了技能专家、劳模创新等职能,10多年来,一直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目标,共研究课题130余项。其中,38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11项投入实践应用,29篇技术和技能论文发表于全国性期刊,6项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技术被命名为厅局级‘十大绝技绝活’,24项技术获得厂处级奖励;提出90余项合理化建议,格尔木炼油厂有关焊接技术、装置操作工艺优化等方案的初稿,以及焊接质量专项控制方案,也都出自工作室,为炼油厂对项目建设、装置改造及检修质量进行管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参加炼化装置检修、抢修、维修700余次,参与生产装置工艺调整万余次,极大地促进了高原炼厂的安全环保管理和经济效益提升。”
第一次外出解难题
“由于严重炭化,2017年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化肥厂转化炉炉管修复后反复开裂,严重影响正常投用。在中国石油集团、青海油田的关心支持下,工作室成员千里奔赴塔西南化肥厂,协助解决该厂转化炉炉管焊接难题。为保证一次性修复成功,工作室成员详细了解该炉管实际运行与以往检修情况,对母材进行金相分析、断口检验,了解化学元素的烧损情况和晶粒变化。根据分析报告,参考原有工艺和相应案例,结合使用情况,与其他技能专家工作室共同制定了新的焊接方案,并通过专题会议和焊接专业技术专家审核后投入应用,使一次性裂纹控制率保持在90%左右,与过去相比增长了30个百分点,效果很好,得到塔西南化肥厂领导和行内有关人员一致好评。”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2020年11月24日,我身着正装,带着紧张与崇敬,带着骄傲与荣耀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走进大会堂,我感受到了一种神圣与自豪。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份至高荣誉,我从内心深处感谢柴达木这片神奇的土地,感谢青海油田和格尔木炼油厂对我的培养,特别是管焊班和工作室的所有同事。可以说,我的每一项成果和荣誉都离不开大家的辛勤劳动,所以我的荣誉也是大家的荣誉,更是管焊班和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我站在人民大会堂时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