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与莫言同行”计划正式发布 莫言:人老心不老 为善到处跑

2023-05-31 11:10:54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5月19日的晚高峰,上海大堵车。为了赶上开往武汉的高铁,68岁的莫言和好友王振(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在虹桥站钻过栏杆、一路狂奔,终于在发车前2分钟,满头大汗地坐上了火车。5·20这一天,莫言如约出席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他调侃自己是在“为爱奔跑”。

“与莫言同行”计划正式发布 / 活动主办方供图

  5月20日一早,莫言与《中国慈善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一起,共同发起“与莫言同行”计划。该计划旨在结合三方自身优势,发挥莫言的号召力,利用互联网公益平台筹款资助困境儿童,打造一个慈善文化传播品牌,倡导并带动人人慈善的社会氛围。

“与莫言同行”计划正式发布 / 活动主办方供图

  2015年起,莫言开始向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开展捐助。2019年底,莫言和王振共同推出了公众号“两块砖墨讯”,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2022年初,莫言和王振以手书“百福”的方式为西部地区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筹集善款,由此开启“莫言同心”公益项目。截至目前,“莫言同心”项目已完成16批、281名困难家庭先心病儿童的救助。

  发布仪式后,莫言参加峰会圆桌对话,与《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宝马集团大中华区企业事务副总裁孙玮一起,探讨在公益路上如何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莫言回忆起儿时旧事,“小时候自家院子里有一棵杏树,尽管当时物资匮乏,每年杏子成熟时,母亲都会让孩子们把熟了的杏子摘下来,分给邻居家的老人和孩子们。慈善的重心应该放在共享上,共享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莫言在公益传播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 活动主办方供图

  当天,莫言还参加了《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的“传播聚力 公益新声”主题论坛。论坛讨论公益传播如何“破圈”,实现“好事传千里”,推动慈善议题成为社会关注。莫言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慈善文化启蒙和公众传播》的主旨演讲。

  以下为现场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下午好!刚才这位姑娘叫我莫老,莫老人老心不老,为了慈善到处跑。我当年在农村,听老人讲,“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话是告诫我们一定不要做坏事,做了好事不一定能传播开,但做了坏事必定会传播开。这也说明人们传播坏事、丑事、恶事的兴趣大于传播好事善事的兴趣,现在铺天盖地的八卦新闻、小道消息等等也是这句古老的俗语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慈善联合会成立传播委员会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来讲,这是传播正能量。

  慈善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扬善抑恶,就是要明辨是非,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就是要确立一个善恶的标准。做了对社会有益的、对他人有利的、对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有贡献的事情,就需要我们大力传播,大力宣扬,鼓励大家学习效仿。慈善传播委员会鼓励传播善的声音来压制邪恶的声音,让善放出光芒照亮恶的领域,这就是我们委员会成立的意义。我举双手赞成。

  我长期遵循先贤的“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教导,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生怕别人不知道,到处自己宣传,这是令人厌恶的。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一个人喋喋不休反复地讲述自己做过的好事,也会感觉到不舒服。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反过来说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现在我的观念有所改变,我之所以能站在这个地方,来发表关于慈善的演讲,也是因为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宣传自己所干的好事,如果实事求是,是不违反法律的,也不违背道德。当然如果你夸张了,渲染过度了,那就是虚荣虚伪的表现。如果实事求是地把自己所干的好事告诉大家,起到了影响大家唤起公众爱心的效果,让善的力量更加强大,让慈善事业的队伍更加壮大,也是为善加分,也是好事。

  所以,“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应当做适当的调整,现在我说,善要人知,是为了扬善,我亮出善的旗帜,我公开我善的行为,我向社会寻求支持和批评,大家认为我做得好就支持我,大家觉得我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圆满就批评我帮助我完善。因此我想把自己干的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告诉大家,并不是一种虚荣浅薄的表现,而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慈善是源于内心的,慈善是内心的需求。就像我们需要表扬,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一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跟动物区别开来,就在于你有一颗善心,而且你的善心在适当的时机会转变成善行。古人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就是慈善的种子和根芽,在合适的时候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

  我童年时期,我们家房梁上有一窝燕子,后来因为下雨,梁头的燕窝掉下来,四只小燕子也掉了下来,大燕子没有能力帮助掉在地上的燕子,我把燕子捡起来,找了一个纸盒,把小燕子放进去,然后去抓蚂蚱,捕飞蛾,用半个多月的时间把小燕子养大。因为我的努力,使四个遭到灭顶之灾的小燕子获救,长大,飞向蓝天,当看到自己养大的燕子飞向蓝天时,幸福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家里的老人和邻居也给予肯定和夸奖。

  我听老人们讲过很多类似的善行得到善报的故事。比如说一个人过河遇到一个蚂蚁窝,顺手带到岸上,后来他科举考试时有个字掉了一个点,几只蚂蚁就趴在这个点的位置上,判卷官知道这位考生做了善事,于是就把他录取了。类似的故事很多,老百姓用这样的故事,来劝导大家救助弱小动物、帮助弱小群体,这样的教育虽然带着迷信色彩,但还是发挥了很好的正面效应。它使很多人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尽管不太相信报应,但会想起这类故事,使自己的恻隐之心变成具体的善行。

  据说林肯经过一个池塘时看到一头猪陷在污泥里,他走了很远后,又走回来救了这头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要回来,他说我如果不回来救这头猪,就会像这头猪一样一辈子在污泥里出不来了。类似的故事告诉我们,慈善是源于内心需要,看起来是林肯救了那头猪,但实际上是救了他自己,使他免受良心的谴责。

  慈善确实需要鼓励。我认识一个中科院的院士,著名的心内科专家,他童年时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村子里的人对他评价不高。他在放牛的时候,有一个盲人要过河,他把盲人背了过去。盲人很受感动,利用他走村串巷演艺的职业便利,到处传播这个孩子的善行(如果他还健在的话,可以请他过来做传播委员会的委员),通过这样一个受到了帮助的盲人的传播,这个孩子的威信在村子里大幅度提高,学校老师也表扬,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后来考上大学、博士,出国留学,现在是中国有名的心内科专家。如果没有这位盲人的传播,我这位老乡很可能成不了科学院院士。总而言之,慈善传播委员会的成立,让我们认识到慈善传播的重要性,而且我相信在把善的行为传到广为人知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通过个人微不足道的慈善实践,我感觉到慈善不仅仅是付出。从表面上、形式上看,慈善是把你的东西给了他人,或者给了一个团体,是一种付出,但事实上你是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物品、付出了劳动,但是你换来了荣誉、换来他人的赞美,尤其你换来了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尤其是换来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定。我想这是远远大于你所捐献出来的那点物质的东西的。物质的东西是可以衡量的,一百万元钱,一床棉被、两件棉袄,都是有数的,但来自于别人的肯定、感谢、赞美,对你的内心产生的强大力量和温暖是无法衡量的。

  这两年我跟王振先生做“莫言同心”项目,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从2022年春节开始,在中国慈善总会成立了“莫言同心”项目,用书法和劳务筹款六百多万元,专门用于救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先心病患儿,将近两年时间里救助了281名儿童,给他们做了手术。当我们握着这些孩子的小手,带着孩子们参观时,看到孩子们手术后恢复了健康的脸色、发自内心的微笑,以及面对他们的家长真诚的感谢的时候,我们觉得心里面得到了巨大的安慰。这样一种安慰和我们的付出是不相匹配的,我们感觉到付出得很少,得到了很多。就是说我们配不上孩子家长深深的一鞠躬,我们也配不上孩子感情充沛的一声爷爷、老师,这些都激励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样的慈善行为认识到了个人的价值。有一段时间我相当悲观,觉得我这个人已经没用了,完全是废物,浪费地球资源,浪费国家的粮食,活着还不如死去,通过这样一种帮助他人的行为,使我认识到自己还有一点点用处,我还有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能力,我还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别人给我的肯定使我认识到我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状态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我想慈善不仅仅是付出,而是获得。看起来是我们帮助了这些孩子,实际上是这些孩子帮助了我,使我变得生气蓬勃,使我变得年近古稀还在路上奔跑,使我变得有充沛的创作激情,要写小说,写戏曲,写诗词,写书法,还梦想着去横渡黄河,踏雪高歌,这些行为有的实现了,有的正在准备实现。这就是成立了“莫言同心”项目以来真实的变化。

  慈善行为的多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当然不是唯一标准。当这个社会充满帮助别人的善行的时候,当一个人遇到困难就会受到别人的援手时,当助人为乐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时,这样的社会文明程度自然是高级的。人人愿意助人,同时人人会受到别人的帮助,所谓的善恶到头必有报,这句话是在一个文明的慈善行为非常普遍的社会里才能够成立的。我们一生当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因为每一个人都像我们一样乐于助人,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必定会有人帮助我们,这就是善有善报。但恶有恶报是否每次都报应不爽这很难说。

  慈善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慈善之心,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慈善行列里来,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做出贡献,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我在接受中华慈善家杂志授奖时曾说,比尔盖茨捐助了一亿美元,多不多?也不多,我们村里放羊的老大爷捐赠5块钱,少不少,一点不少,分量同样是沉甸甸的。因为他们都凝聚出一个大字,就是爱,就是爱心。

  最后我想说,行善总比作恶好。慈善是内心需要,恶的存在并不能阻挡善的道路,恶的存在也不可能动摇善的决心,而只会坚定善的决心,只会加强善的力度。我们在做慈善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忍受个别人的讽刺甚至辱骂,甚至可以说,你讽刺得有道理,我们可以接受。只要坚信这件事情对他人有利,我们就会坚持去做。

  谢谢大家!

  演讲:莫言

  作者:鲍安琪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