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恭喜!”在中交新加坡分公司承建、三航局负责施工的新加坡裕廊区域线文礼地铁站项目现场,同事们纷纷向刚升任高级督工的孟加拉籍工人考萨尔道喜。“嘟噜巴格(感谢)!真的感谢你们的精心培养,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面对大伙儿的祝贺,考萨尔坦诚地说道。
2020年初,受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影响,考萨尔工作了10多年的一家孟加拉国建筑公司破产倒闭,他成了失业者。而彼时,项目正从人力资源出口大国——孟加拉国引进劳动力,以解项目面临的人员短缺问题。就这样,考萨尔和31名同胞成了项目部引进的第一批孟籍工人。
初来中国企业工作,考萨尔心中满是忧虑,害怕自己适应不了。项目经理朱珍慧也同样面临如何让孟籍工人尽快融入项目建设的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好对外籍员工的培训和技术转移,让他们尽快为工程建设贡献力量。”明晰思路后,朱珍慧迅速带领项目团队针对外籍员工制定了包括理论学习与考核、见习实训及自主实操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培训期间,每名外籍员工都会被分配专门的导师,一对一向他们传授理论基础及实操技术。
第一堂课下来,考萨尔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发现,项目不仅安排了英语授课,还贴心地开设了中文课程。更令他惊奇的是,课上老师并不是单纯地理论说教,而是用故事启发引导大家思考。这让考萨尔对中国企业充满了好奇与期望。
初期培训结束,开启了见习实训环节,考萨尔也和马来西亚籍师父沈礼贤见了面。初为学徒,考萨尔本以为自己只需要打打下手,听招呼干活就够了。没想到在学习钢板桩围堰作业期间,师父刚讲完钢板桩施工注意事项,就问他:“为什么导向桩打好后要用横梁、槽钢焊接固定呢?”考萨尔顿时大脑一片空白,思索了好久,依旧没有头绪,急得满头大汗。“想要学得好,主动思考少不了。”沈礼贤拍了拍考萨尔的肩膀,意味深长地开导。
自此,考萨尔在听讲学习之余,还养成了多问“为什么”的习惯。每每和师父跑完现场,便会将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待一天工作结束后,就仔细研读施工方案找寻答案。沈礼贤看到好学的考萨尔,也主动加班给他“开小灶”,不仅帮他复盘工作,答疑解惑,还延展教授了很多相关的业务知识。见习期还未结束,勤奋刻苦的考萨尔就引起了项目部的注意,被加入到重点培养人才名单。
2021年5月,因成本上涨等原因,一个钻孔灌注桩施工队伍无法有效履约,项目灌注桩施工陷入困境。负责生产进度的朱珍慧提议由考萨尔所在的班组顶上,把进度赶上来。听说要被委以重任,考萨尔一开始很是兴奋,但想到这是自己第一次带领团队进行自主实操,又不由紧张起来。
看出考萨尔的不安,朱珍慧鼓励道:“前期,项目部会通过三维动画与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交底,还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旁实时指导,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工程师请教。”
就这样,在项目团队的“技术帮扶”下,考萨尔带领班组成员开始了灌注桩施工,制作钢筋笼、钻孔、下笼浇筑……每一个工序及时衔接,最终顺利完成了灌注桩施工任务。考萨尔的自信心一天天树立,潜能也被激发出来。
三年多来,考萨尔负责的施工内容越来越多,迅速成长为项目唯一的高级督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孟籍工人成长成才,独当一面。
从失业者成长为一名高级督工,考萨尔的经历正印证了项目的一幅标语:“不论国别差异,人人皆可塑;只要坚持到底,人人能成才。”如今,项目的外籍员工培训、成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经过实践检验的“外籍员工培养计划”,为企业和当地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文/王心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