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层林尽染(此刻长沙)

2023-12-18 15:17:40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何为长沙?她存在于时光之流中,存在于你记忆中的无数个瞬间。为更好地做好长沙市城市形象对外推广传播,不断充实完善好“长沙数字化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资源,讲好长沙故事、传播长沙声音、擦亮长沙形象,特推出全新原创图文视觉影像栏目“此刻长沙”,以此刻定格永恒,以此刻勾连古今,从此刻走向无垠。长沙晚报副刊将以文释图,以图证文,共品千面长沙。

层林尽染  郑晓光 摄

  胡兆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决定了一方性情。

  西北汉子的朴实厚重,岂不是黄土高原的风沙磨砺出的?江南女子的温婉多情,当感谢水乡泽国的湿瓦流光。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又何尝不拜山水所赐?

  地理学家白眉初在民国时曾比较各省民性,他说直隶沉郁,山西平和,广东激烈,云南质素。至于湖南,“则多刚正”。

  封固但却通透。湖南三山一水,网开北面。长沙亦然,枕冈靠山,襟江带湖,周边高、中间低,湘江、浏河潆洄而去,东南连五岭罗霄云气,北贯洞庭长江烟雨,通透无碍。

  灵秀但不软弱。长沙的山水,总体气质是温润的。山既不高耸入云,望之生畏,也不连绵叠嶂,行而兴叹,它存在于你目力气力所能及。水也是如此,这方地域不缺水,汩汩而流,源源不断。虽有水患,或遇旱情,却断无夏禹之忧。比之北国山峦,多了一个润秀,比之江河下游,又多了一分倔强。

  长沙这方水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长沙。长沙人身上的霸蛮与灵泛、泼辣与温情,都可以在这方水土中找到本根。

  当麓山的枫叶愈红,湘江的碧水愈清,长沙,又迎来了一年中静美的时节。秋冬的长沙,绝无萧瑟之感,相反却兼容四季之美,它在热情爽利、丰美跳脱之外,有着更多的充盈自在,深沉而绚烂,最能生发无穷的诗意。

  当1925年青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喷涌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澎湃之音,便正是晚秋时节。毛泽东诗词里的长沙晚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落寞与荒凉,张扬一派峥嵘蓬勃之气。

  这个长沙秋景,半是写实,半是写意。就如“层林尽染”可谓写实,“万山红遍”是写意。但写实与写意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就如“万山红遍”的红,就绝不仅是写眼前所见的枫红。一座岳麓山,半部近代中国史。从埋葬着黄兴、蔡锷、蒋翊武等无数先烈忠魂,到“唯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到新民学会里最早发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构想,岳麓山已经成为某种象征。

  这一方水土极具象征意义,绝不只有“万山红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充满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魅力的地方。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稻作文化遗址、中华始祖炎舜二帝的陵寝均在境内。炎帝和舜帝均葬在湖南,似乎可以表明,这里是上古先人认为与天最接近的地方之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将世外桃源放在湖南,这同样表明在陶渊明的意识深处,认为湖南这个地方,是一个最有诗意的存在。事实上,这也是古代普遍的文化认知,比如潇湘这个词,在诗文里反复出现,赋予了烟水迷离、浪漫超凡的审美意象。

  没有湘江,就无所谓潇湘。当秋冬时节,天澄地净,站在长沙看湘江,你更能发现这条江优雅的一面。湘江是一条流淌着诗情的河流,几千年来,它在《楚辞》中“分流汨兮”,在李白“醉杀洞庭秋”中迷离,在杜甫“月涌大江流”中浩荡,如今,这份诗情更添了优美的乐章。顺江而下,从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李自健美术馆、湖南美术馆,到位于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的“三馆一厅”,再到长沙美术馆,和着涛声,看一江两岸灯火璀璨,人们可以听到一座城市如圆舞曲般抒情的心音。

  如果问,要用一种色彩来形容这方水土,哪一种颜色最合适?这显然是困难的。但如果问,有没有一个词汇来形容这方水土的色调,那应该是有的,最合适的词,莫过于“层林尽染”。

  不只是点染,而是晕染,是写意之中有写实,写实之中有写意,情景交融,不断生发,晕染出这座城市的斑斓浪漫和无穷的层次,让山水洲城上升为诗意的存在。(来源:长沙晚报)

责任编辑:李润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