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陈紫瑜在小红书上是一位粉丝过万的艺术博主。右图:香港故宫展览、巴塞尔艺术展在小红书上甚有话题度。\图片来源:海若Doris、Duffy_fifi
编者按:
今年是小红书问世的第10年,它已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之一。至今年8月,小红书在全球范围的日活用户突破1亿人次,在香港市场的用户注册数量亦达到200万。《大公报》今日起推出“小红书与你我他”系列,多角度呈现小红书在香港艺文及城市推广上带来的变化。
香港的艺术活动多元而丰富,无论是前往香港艺术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世界各地的展览,还是南丰纱厂、中环街市感受活化后的文青氛围,甚至走入商场都能看到空间内的艺术装置和城中Citywalk的打卡路线。每时每刻,小红书用户都在平台上不断创作和分享内容,展示城中的潮流资讯。\大公报记者 颜 琨
艺之森文化创办人陈紫瑜(Christina)初次接触小红书是在2017年。那时的她很难想像未来的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拥有过万粉丝的博主。“那时候我来香港教育大学读教育学硕士,我的室友是本科学生,她们比我小几岁,我是因为她们才知道可以在小红书上看到香港好玩地方的推荐,也发现有港漂在运营小红书账号。”但此时,Christina仅是日常浏览,并未将小红书视为一个职业发展的平台。
第一视角分享内容
Christina真正开始做小红书账号是在2020年,她发现小红书的平台推送机制更贴合她的需求。“2018年到2019年,我在微博上蛮火的,发布的一些香港艺术资讯类内容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但那时,微博的内容不会以地域来进行推送,但小红书的内容会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在香港或是想要来香港的用户,因此我的内容更具实用性。”一开始,Christina会将自己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同步上传到小红书上。再加上从小在广州生活,她亦制作一些粤语学习经验分享内容放到小红书。“这两类内容分别积累了一批固定的读者。到目前为止,我那篇分享学习粤语和繁体字软件的帖子有1057个点赞、934个收藏。5月艺术展览合集的贴文有794个点赞、528个收藏。我发现好的内容可以持续带来流量,一年前的内容至今都能吸引新的用户点赞和收藏。”Christina发现了小红书流量很真实后,便停更了粤语教学内容,在香港艺术活动的内容上持续发力,成为最早在小红书关注香港艺术圈发展的本地博主之一。翻看Christina的小红书账号,固定风格的封面设计、露脸拍照、精心准备的穿搭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些基本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每次接到一个邀约,我一定会在看展前做足功课。到了展览现场,我会花心思在照片上,拍摄好看的看展图片和展品图。在回家的路上会开始构思这个活动可以写的内容,所以很快就能完成。”
抓住流量拓展人脉
尽管如此,在迎来爆款内容之前,她仍经历了9个月的蛰伏期。“做艺术媒体这行的人本就不多,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我觉得一开始在小红书上的流量还可以,所以就没想过放弃这个平台。”直到2021年初,一条关于厉蔚阁举办的展览“春华秋实”让Christina第一次感受到涨粉的兴奋感。“疫情期间,大家都只能待在香港,也会更关注香港本地的展览和好去处。在小红书上发布‘春华秋实’展览那一晚涨了逾3000粉丝,很多人因看了我的帖子不惜排长队去参观。”
随着粉丝数量增加,Christina凭借这一平台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机遇。在她看来,自媒体带来的最大变化是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被不同的人认识,这几年在小红书上结交了不少朋友和行业人脉。不少艺术活动和香港展览会邀请她前往现场看展并撰写艺术评论。令Christina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邀请是一个咖啡店展览。“很多人对深水埗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一个老旧的区、有很多少数族裔在那里生活。一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香港夫妇想要在深水埗的咖啡厅举办一个展览来扭转人们对深水埗的固有印象。他们邀请我去参观这个展览,期待吸引不同背景的人前来深水埗看看。”
投其所好口碑营销
如今,Christina在小红书上运营账号已有3年多,累计贴文的获赞及收藏数达到8.5万。她亦在小红书平台上见证了香港艺术圈在宣传策略上的发展。“近一两年间,佳士得、苏富比、保利、西九文化区、富艺斯、嘉德等陆续进驻小红书。”对于小红书运营,Christina始终保持为用户提供深度内容,力求在每一条贴文中展现独特视角和观点。“写艺术的内容有一定门槛,虽然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有些账号会为了流量而写一些夸张、尖锐的内容,但我很早就明确自己去做偏向于专业性的艺术媒体。”
如今,小红书成为Christina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每当我去一个城市玩,我会看一下小红书上的旅行攻略,看看当地有什么值得打卡的活动。平时也会常上线,看看有什么样的私信并回复。因为自己的账号聚焦香港艺术行业,随着收到的私信内容越来越多,我也会在账号里呈现出更多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