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传承岭南文化,绽放非遗魅力

2024-03-08 13:21:38大公网 作者:梁红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岭南,这片富饶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的汇聚之地。在这片土地上,非遗文化作为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沧桑,仍然熠熠生辉。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传承着岭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展现了岭南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的非遗文化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粤剧、醒狮等7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五羊传说”等18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岭南文化中又分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高凉文化以及雷州文化。

  粤剧是岭南非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起源于明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粤剧以唱、做、念、打为主要表演手段,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生动的剧情,展现了岭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如今,粤剧已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学者前来欣赏和研究。

舞狮。图:周敬雅

  醒狮则是广府文化中的又一代表性项目。醒狮表演以雄壮的狮头和灵活的舞步为特点,通过模拟狮子的形态和动作,寓意着吉祥、勇敢和力量。

  自古以来,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木偶戏。图:周敬雅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木偶戏,粤东客家地区的木偶戏,均属提线木偶,又叫线戏。其中梅州市五华县的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民间又称“悬丝戏”,明初由福建辗转传入,至21世纪初已有6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十分兴盛,五华县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粤东大片地区。木偶戏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20条。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则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

  梅县提线木偶戏是各种木偶戏和木偶舞台艺术形象中最完整、动作表演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凭演员在高台通过手指连线操纵完成,有时一个指头要操纵3根以上的线路,并通过由软及硬、由硬至软的不断切换变化,使得木偶“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

  沙溪鹤舞源发于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该村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自古潺潺流水,鱼虾蚌蚝成群,引来无数白鹤觅食嬉戏,村民视为仙鹤倍加爱护。相传明代时,村民为彰显先祖崇尚义学之风,取本地话“鹤”与“学”同音之义,自编了纪念祖先的祭祀舞蹈鹤舞,后逐渐演变为喜庆和岁时节令的大型民间舞蹈,并流传至今。

  沙溪鹤舞主要道具是白鹤造型,以竹篾扎制,头高1.3米,身长1.6米,双翅长1.3米,蒙白扣布,粘白纸剪成的仿羽毛,由一名舞者在道具内头顶鹤背,两手操纵舞动。此外还有一个蚌和两条鲤鱼的道具造型,分别由三名少女操纵表演。

  沙溪鹤舞多在春节的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或喜庆场合举行,俗称“出鹤”。表演前均有一场仪式性的巡游,由道具白鹤引路,伴以一对鲤鱼、一个蚌精等动物造型,还有文巡和武巡等古代人物扮相以及若干花篮一起出巡,场面十分壮观。

  广东茶文化是中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其中潮汕的工夫茶最负盛名,蜚声四海,被尊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工夫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

  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州工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州工夫茶,已有千年历史。至清代中期,潮州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就有了“工夫茶”的最早记载,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

  潮州工夫茶以“七义一心”为其茶道规范之美,是以所谓“立七义一心以尽道”,形成了潮州工夫茶独特的茶艺文化,以茶德和茶理为人生之导向,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于潮州人“和”的思想境界。潮州工夫茶是我国的茶文化与地域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在潮汕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岭南的非遗文化还包括许多其他形式。如高凉文化中的冼夫人信俗,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雷州文化中的民间手工技艺“石湾公仔”陶塑艺术,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些文化通过千年的筛选和流传,成为了如今的非遗宝藏,同时又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滋养与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岭南的非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的过程中,它们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和创意,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岭南的非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魅力绽放。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