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约有10%患有脊椎侧弯症
老年人,侧弯症的80%源于童年
女性,侧弯症远多于男性
在人们健康意识里,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心脏和大脑。甚至,恐惧地认为,它们受了伤很快就会“一命呼乎”。
几年前“著名华语艺人高以翔猝死”的新闻满天飞。高以翔在录制《追我吧》综艺节目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35岁。节目组发布的声明是心源性猝死,网上有人质疑其死因,但节目录制的压力、疲劳和高强度的运动是实事。
心脏病,会导致猝死不假。但是,猝死不一定都是心脏的事儿。
严肃地说,人的心脏,是攀附在上胸椎中间。人体的上胸椎的功能减弱与退化,很容易造成脊神经孔减小。而在脊神经里,就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而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这两个神经在脊神经孔减少过程中会出现:
交感神经,让心跳加快;
迷走神经,让心跳减慢。
在这对冤家“你争我夺”的作用下,人体的心脏就遭罪了。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根据相对位置划分的。解剖学家先在脊髓中端发现了交感神经群,它们不控制肌肉运动也不传递体感信息,而是控制一些与“情绪应激”有关的反应(sym-pathetic)。后来在脊髓的上端和下端又发现了另一群功能相对的神经,它们的位置在交感神经群的两端(para-sympathetic),所以命名为副交感。人在疲劳、愤怒,或是做特殊姿势、剧烈运动时,人体的上胸椎就会压迫到脊神经。那么,人体的心脏获得的电信号就会减弱,从而需氧量大增,心脏得不到足够的信号,只能用加快跳动来满足身体所需的氧气。此时,会造成身体的缺氧性休克。轻则晕倒,重则猝死。所以,除了心脏和大脑之外,有一样东西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最应该重视的。那就是,人体胸椎的大椎体——脊椎!
心脏与脊椎,头颅与脊椎
中国人有个传统,认为脊椎太重要了,而且还把它神化,甚至不能随便动它。除非等到病情严重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想到去医院。
可,到时候就晚了。也许,你会说,我的脊椎没毛病,我哪都不痛。
别这么早下结论,脊骨神经医学专家发现,在与正常的脊椎结构的比较中,绝大多数人的脊椎都有程度不一样的“不正常”或“偏移”。
这些不正常的位移,在人的一生中会根据位移的程度在不同的年龄段造成它的损伤和症状。也就是说,由于人们生活习惯,造成轻微偏差的脊椎位移,正悄悄地入侵人体的脊椎,等待着其他疾病的暴发。
人们对脊椎位移的感觉比较迟钝。人类是逐步由低等的脊椎动物(如鱼类),逐步经过两栖、爬行的阶段而进入到哺乳类。在这个漫长的进化阶段中,脊椎动物脱离了水域,登陆上岸,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因为,动物在水中是无承重的,而在陆地上的运动则要具备抵抗重力的作用。因此,动物开始用强劲的主轴——脊椎和四肢来均衡的支撑身体的重量。这个进化的过程,动物界花了几亿年的时间来完成。标志着,这个巨大的生物学工程,最成功部分就是脊椎的特殊结构的完成。而脊椎,是动物体内的骨骼结构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部分。但是,花去几亿年才定型的特殊结构,却要在一百万年左右的时间由四肢爬行演化为人体今天的形态。从人类蹒跚学步开始,人类就在对自己的脊椎进行挑战。以及,成年后在日常生活中的锻炼、劳动、学习等活动中,因不正确的姿势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使24节脊椎和骨盆发生各种各样的位移。
另外,在脊椎的椎间盘中是少有神经分布的。因此,造成人们对脊椎位移的感觉比较迟钝。当椎体位移发生时,椎间盘就很容易造成损伤而导致椎间盘变小,椎体间的“软垫”椎间盘也很容易被压坏而造成椎间盘突出相关性疾病。
三种群体更势弱
儿童、女性(孕妇、更年期)、老人
对象:儿童、青少年
许多的脊椎病,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儿童的脊椎柔韧性强,由于“柔韧性强”的障眼法,脊椎病的萌芽就被忽略了。较严重的脊椎位移,在青年早期18-25岁就开始产生头晕、头痛,脖子、背、肩、腰疼痛等各种症状。一般推拿,按摩会有一些疗效,不太持久。真正的要解决症状,还是靠矫正脊椎的形状。所以,儿童是接受脊椎矫正的最佳年龄段。如果不及时矫正,脊椎中不正常的位移就会进一步发展。正常的脊椎结构也会造成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使骨刺增生,颈、胸、腰活动不灵活甚至疼痛。
对象:中老年
大多数老年人抱怨最多的是脊椎方面的问题。97%的老人一般都会有以下的症状,脖子痛、背痛、腰痛,以及由于脊椎的问题而压迫到脊间神经引起的脊椎相关性疾病。如头痛、头晕、手、脚麻木,神经源性的内脏功能不正常等等。最严重的是,年龄较大时还会常常造成椎体的压缩性骨折。然而,老年人中的侧弯症的80%源于童年。也就是说,约20%的老年脊椎侧弯症中是在童年以后发生的。
对象:孕妇
在生育阶段中,孕妇体重的增加,腹部体积的增加,会使腰椎的负担极大的增加。据美国统计,孕妇中约占1/3的妇女发生以前未有的腰痛症状。
实践证明,经过矫正,孕妇的腰痛可以得到控制,孕妇不会因为矫正而发生任何不适应。更为奇妙的是,经过矫正的孕妇,分娩的时间会极大的缩短,生产程中的疼痛会减轻,分娩也会顺畅许多。
对象:更年期妇女
45岁左右的妇女进入更年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骨骼中的钙质开始减少,脊椎的承受能力开始下降。附在脊椎上的肌肉与韧带的牵拉强度,却因为体重的增加而增强。因此,椎体周边会增生许多的骨刺,椎体会肥大以代偿增加的负担。许多时候,椎体会发生压缩性骨折,椎间盘也会退化而变薄。伴着这许多的病变,神经会很容易地受到压迫。轻则手脚麻木,头晕头痛。重则无法行动,内脏器官功能不正常,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脊椎真的不一样吗?
这个时代的中国年轻人,流行着讲究身材该如何保养?男人学西方展现健壮的肌肉,女人则学西方追求翘臀。
看人家撩人的身材和肌肉线条,就疯狂去仿效他们的锻炼方式。
可是,当你跟他说用西方的脊骨神经医学来看病、矫正脊椎的时候,他却不屑一顾地说:
嗨,那个医学只适合西方人,我们中国人的脊椎跟他们不一样。
不用说,中国人还挺聪明的,知道脊椎问题是大事,尽管同样是“西方”的产物,西方的健身方式敢仿效,唯独脊椎不敢乱整。
那么,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脊椎不一样吗?
是的,脊椎真是不一样!
因为不一样,我们才更需要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质去调整、矫正、健美我们的脊椎!
据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发源地在非洲,5-6万年前人类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也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时是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黄、白、黑、棕四大人种蕴育形成的时期。
黄种人的体质与其它颜色人种在脊椎结构上大体是一样,但从骨质、形状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非洲人和比较晚从非洲出发到达中亚、西亚、欧洲、南美洲的人,他们居住在平原、沙漠地区,接受阳光照射充足,狩猎形成的骨骼以及饮食以肉为主、喜好运动等,他们的脊椎生理曲度相对要好,骨质坚硬,退行性变比较缓慢。而中国人以耕种土地的方式劳作,饮食以谷物为主,脊椎骨容易疏松,脊椎容易变形和退变。运动产生能量,运动也锻炼肌肉和韧带的强度和活力,进一步对脊椎产生影响。
有人说,肌肉和翘臀是天生的,也有人说,肌肉和翘臀是锻炼出来的,这两种说法有着同一个的源头。
但是,人的脊椎一旦结构异常,就会出现脊椎疾病!
比如头晕、头痛、腰酸背痛、活动不灵、走路不隐、四肢受限等等问题,还可能出现诸多看上去与脊椎毫不相关的内脏疾病。
这些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心脏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皮肤科,目前发现,有超过百种的内科疾病与脊椎有关。
脊椎医生表示:
脊骨神经医学,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长了眼睛的按摩”,是一项十分靠谱、疗效显著的医疗诊治学问和方法。
它是以脊椎解剖学、生物力学、X线学为基础,并有一套规范、科学的矫正方法。
整脊医师对脊椎结构进行定性、定量的准确诊断并精准的调整位移的脊椎骨来恢复脊椎正确的位置和神经功能,恢复脊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放松肌肉,解决疼痛,恢复肌肉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等等。
要用科学方法矫正中国人的脊椎,一定不要乱整!
脊骨神经医学:专业治疗脊椎病,经过120多年的发展,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已经成为美国医学、保健类的第二大学科。目前,全美有20所脊椎矫正大学,美式整脊已经进入美国医保体系。在美国,有10万名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整脊师,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位整脊师,90%以上的颈椎、腰椎疼痛患者会去看整脊师。近些年,脊骨神经医学(美式整脊)从欧美传到亚洲。因为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无伤害的“绿色”治疗技术的特点,很快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地区流行起来。2004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0)脊骨神经医学会议上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安全指南》。为美式整脊,提供了世界法律依据。
目前世界上约有140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1993年香港立法,成立了脊骨神经医师管理局,审核脊骨医师并发行医执照。
在发现脊椎形态不正常,并有许多并发症时,要及时找专业人士,进行常规性、保健性的矫正,集中矫正治疗一段时间。最少,一个月1~2次,长期保持矫正治疗频率,就可以避免许多脊椎损伤,并有效的控制脊椎的退行性病变。从而,极大的提高人体的素质和寿命。
脊椎,是我们重要而精细的人体支柱。一定要重视它!不仅,在我们颈背腰痛时重视,还要意识到最好的矫正时间是在无症状时。而且,越早越好,越年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