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乌蒙峡谷筑“红色”堡垒

2024-04-23 10:37:25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面对复杂局面,项目党员要勇于带头,担当作为,啃下硬骨头。”这是中交三航局六公司云南都香高速A6合同段项目党支部书记白瑞生对项目党支部9名党员常说的一句话。

  都香高速A6段地处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乌蒙山脉,工程沿线多悬崖峭壁,生态环境敏感,自然灾害频发。

  其中,长达5.9公里的红崖山特长瓦斯隧道穿越了煤层瓦斯地段、富水岩溶区、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区,是都香高速公路守望至红山段工程“七隧五桥”控制性工程之一,施工条件极其复杂。

  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党旗就有阵地。为了攻克这一“不良地质博物馆”,白瑞生带领项目党支部以“创岗建区”为抓手,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划分好党员责任区,同时授予“施工先锋号”班组称号,奖励“红旗操作手”人员。“要让‘红色’堡垒的‘头雁效应’成为项目攻难关、快建设的助推器。”

  由于红崖山隧道地处富水岩溶区,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腔,特殊的地质构造极易封存暴雨带来的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2019年7月,在陆陆续续下了几场大雨后,施工团队在进口右洞掘进至840米左右时,掌子面突然出现溶腔涌水。

  “从浑水到净水,出水口也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就没过了大家的膝盖。不到1个小时,涌水量就达到650多立方米。”项目副经理陈航博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快!撤人、撤设备!”面对涛涛涌水,作为党员突击队一员的陈航博第一时间组织疏散了施工人员并撤离了设备,保障了人员和财产安全。

  在安全地带和项目团队商量排水对策时,陈航博意识到掌子面涌水点位置与洞外排水点位置高差达16.8米。要将水顺利排出,常规的方法行不通,首当其冲便是要克服反坡问题。

  经过专家和技术团队现场勘察并进行排水预演,为了最短时间达到止水目的,项目推出一套“广蓄水+同抽水”和“注堵+引排”的“组合拳”。

  方案计划按距离间隔分段设置5个蓄水池,并铺设上排水管道,通过大功率水泵将水池的水一池又一池排出洞外。

  排水计划敲定,陈航博带领党员和青年们组成先锋队冲锋在前,冒着风险,顶着冰凉的涌水开展作业。

  面对源源不断的涌水,先锋队成员迅速行动,他们利用沙袋、防水布等物资,争分夺秒在涌水口周围筑起临时堤坝,以减缓涌水的速度。

  待大量涌水止住后,先锋队通过“以堵为辅,以排为主”的方式,在初支背后预留排水管道,引流至集水坑,再通过水池分级排水抽出洞外。

  “困难多,我们办法更多;涌水大,我们决心更大。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战胜一切困难。”白瑞生鼓励大家道。

  水泵的轰鸣声响彻隧道,一场排水接力在灰暗的隧道深处如火如荼地展开。

  “面对涌水,我们在洞里泡了8天‘泥浆浴’,全力进行止水作业,直至涌水量降低至正常量。”工程部长陈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笑道,“36小时值守泵站,即使穿着雨衣,一天也得换3套衣服。”

  历经15天,项目团队终于降伏了这座“水帘洞”,为红崖山隧道迎来全线贯通创造了重要条件。

  这一次的涌水给项目建设敲响了警钟。白瑞生带领项目团队总结止水经验,并反思开工前制定的涌水治理预案。

  “涌水一旦发生,一定是又急又险,咱们的预警技术实在太过传统。”陈浩点出了问题所在。团队也意识到,仅仅使用地质钻探技术对掌子面出水量及水压进行监测,和使用环形盲管收集岩面及土壤中的渗漏水,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技术压力,党员突击队主动承担,带领技术团队查阅国内外隧道施工涌水监测的先进案例,学习并攻克了地质雷达三维超前地质预报、瞬变电磁法探测、TSP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等技术难题,为隧道涌水监测装上了“千里眼”。

  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4月,第二次涌水发生。隧道涌水监测系统及时预警,项目团队结合第一次涌水的治理经验很快就成功穿越“水帘洞”,彻底攻克了红崖山隧道的涌水难题,也为后续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党员突击队的模范作用下,项目团队在面对来自突砂、瓦斯带来的重重困难时,迎难而上,先后攻克了隧道洞口超前支护难题,以及3647米的煤层瓦斯区段、1200米的高地应力段、200米的断层破碎带的穿越等问题,确保隧道掘进安全零事故。

  项目部在都香高速全线每季度例行的平安工地考核评比中均位列前3名,并多次被评为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堡垒作用显,党旗别样红。自项目建设以来,乌蒙峡谷里的党员突击队全力以赴迎难而上,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情,将智慧与汗水奉献给西南边陲这片建设热土,以实际攻坚行动筑牢“红色”战斗堡垒,用党员突击队鲜亮的“红色”绘就乌蒙山脉深处最美的风景线。(作者:白瑞生 段晨嘉)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