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以税之力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2024-05-23 17:08:57大公网 作者:梁红钰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三地同心,乘风破浪,汇聚而起的强大建设合力,使得规划落地成景的过程有条不紊。税务部门作为参与国家治理和经济管理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着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的奋进历程。

  五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通过推进大湾区税费服务协同,落实落细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突出协调融通、服务普惠、对话合作的功能,有力促进高端要素资源不断向湾区集聚,助推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税费服务一体协同 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特殊性。因此,衔接和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面对粤港澳三地税制差异,2021年,广东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联合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协定待遇协作管理工作机制;2022年,广东省税务局、深圳市税务局出台推进税收征管和服务一体化若干措施;2023年,广东省税务局发布《税收支持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着力服务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头号重点任务,提出以智能终端跨境互设、涉税服务跨境互融、涉税征信跨境互认为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征管服务规则标准互鉴统一,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征管和服务一体化……五年来,税务部门积极寻求与港、澳税收规则衔接上的突破,税费服务一体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此期间,许多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积极探索逐步涌现。

  例如,突破以往非居民纳税人自主缴税时必须在境内开设银行账户或进行跨境汇款的难点,广东税务部门推出的“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服务,为非居民纳税人提供了全新的缴税途径,被国务院列入自贸区第七批改革试点复制推广举措。

  “跨境缴税不用开内地银行账户,也不用跑银行”“全程都能在线上操作,也不用支付额外手续费用”“几分钟就能够办完业务,方便又安全”……“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服务获得众多港澳纳税人好评,也是广东税务部门“跨境通办”一体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以外,税务部门还积极深化跨境合作,打造跨境税费服务新渠道。

  2023年,广东省税务局联合广东省政数局推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以下简称“粤智助”)进驻澳门财政局。这批入驻港澳地区的“粤智助”与内地超2.5万台“粤智助”形成双向联动的服务矩阵,为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涵盖人社、医保等领域超过200项民生服务事项,并实现99%以上的税费业务可跨境自助办理。

  (图为国家税务总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税务局在澳门财政局部署“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澳门纳税人缴费人可以自助跨境办理超过99%的内地税费业务。聂垚鑫摄。)

  澳门居民甘燕霞就是该项跨境税费协同一体服务举措的受益者。同时经营澳门和横琴的两家公司的她,以往需要频繁在琴澳之间“两头跑”办理涉税业务,2023年,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现在无论我在横琴还是澳门,都能通过‘粤智助’办理两家公司的常用税费业务了,省时省力省心!”甘燕霞说。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一体化,“外联”“内通”需要双管齐下。为此,广东、深圳两地税务部门联合在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10个地方启用涉税事项“湾区通办”服务,以智慧柜台为服务载体,将广东及深圳双方电子税务局、自助办税系统、远程办税系统等常用的办税缴费渠道汇聚一体,实现超300项高频税费业务的“湾区通办”。

  同城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广州,在深圳等地设有分公司,该公司财务人员欧娇英表示:“我以前如果遇到无法在电子税务局办理的业务,只能开车两小时出差到深圳办理,时间、人力成本消耗不低。现在我们在广州本地就能办理深圳的涉税业务,再也不必‘两头跑’,妥妥的!”

  为将更多税费服务事项覆盖延伸至香港地区,2024年,首个驻港“微税厅”在香港中银大厦导办点启用,纳税人使用智能柜台可在香港远程办理省内个10地方涉税业务,穗港深“三地通办”成为现实。

  普华永道中国广州税务及商务咨询合伙人吴昱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为深化拓展税收协同共治格局提供了良好机遇。过去五年,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共治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随着未来的不断努力和改进,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能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贡献更大力量。

  民生领域融合发展 让梦想之花绽放湾区

  五年来,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在一系列“税动力”的支持下,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互联互通互惠的活力创新之域正在加速构建。

  ——税惠政策聚才作用突显。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这些政策的推出,为大湾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造了良好环境。

  税务部门搭建的港澳居民税收优惠直达快享“规则转换桥”,让港澳人士享受税惠更充分、更省心。“我们港澳教职工多,所得项目除了工资薪金所得还有劳务报酬,如果让不了解两地税制的教职工自行计算减免税额,将会是个大难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财务人员黄女士表示,“目前,学校的香港教职工已通过‘港澳居民优惠减免测算’系统享受数千万元税收减免,这让工作越来越有干劲!”

  ——粤港澳涉税专业服务深度融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明确提出“集聚发展香港专业服务业”“进一步降低香港专业服务业在内地提供服务的准入门槛”。2023年,广州税务协同市财政、南沙区政府等部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南沙)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推动《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落地实施,全方位推进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南沙便利执业。目前,已有8名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南沙成功办理执业登记。

  全国政协委员、高翘顾问有限公司(香港)主席龚永德是首批申请在南沙执业的香港人士之一,他认为,《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片区、南沙新区执业管理办法》的落地,便利了香港税务师到内地执业,能够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涉税专业服务业在南沙集聚发展,并以接轨国际的税务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图为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南沙区税务局设立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服务专窗,为港澳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务。李嘉浩摄)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向优。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生活的措施落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港澳人士汇聚大湾区。数据显示,如今有超过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

  怀集是唯一被写进《规划纲要》的县级市。85后香港青年余威放弃公职来到肇庆市怀集县,成为乡村振兴“新农人”,他所看好的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广大的茶消费市场和通向世界的地理优势。

  “创业难,守业更难。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是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助力。”余威说道,“近5年我们享受到税惠优惠政策减免约130万元,持续推进的税费优惠能让我们进一步提高茶场整体种植和加工技术,通过新岗高山青茗茶向港澳介绍肇庆,推广肇庆。”

  随着在湾区居住、就业及求学的港澳居民日渐增多,融入内地社会保障体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湾区社保通”的适时推出,推动了粤港澳社保事业深度融合发展,其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你看,像这样在网上点几下,就可以在内地办理免参养老、失业保险,确实很方便、快捷。”近期,在体验港澳居民便利参保缴费活动上,香港创业青年陈迪峰现场演示了社保申报缴费全过程。据了解,如今在内地居住、就业的港澳居民只需在线上操作几步,就能足不出户完成免参养老、失业保险的相关手续,有效推动粤港澳三地社会保障衔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深化“硬联通”之际,珠江两岸城市之间的经济“软对接”正不断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让珠江两岸潮起云涌、发展势头强劲。

  (图为国家税务总局中山市税务局走访鸿利达中山制造总部,在数字化智能化车间内,企业相关负责人正在介绍生产情况。宋远辉摄)

  “现在从深圳工厂到中山制造总部要两个多小时,今年深中通道通车以后,两地可能1个小时就能互通,企业内部的沟通和运作、与上下游的交流和互动将更加方便、顺畅,对业务发展必定有很大的促进。”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对企业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在湾区,政策传导快、落实抓得紧,企业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获得感越来越强了!” 据悉,今年以来,鸿利达集团中山制造总部办理出口退税约1065万元。此外,2023年企业所得税预缴阶段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超3325万元。

  科创产业协同发展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的重要底色,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规划纲要》为大湾区量身而定的重要任务。

  五年来,大湾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深圳—香港—广州”区域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大湾区九市企业采购研发技术服务金额近五年年均增长达21.1%……强劲的创新动能从中可见一斑。

  (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孕育培养了大量“智造“新秀。图为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顺德区税务局税务人员走进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辅导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钟航摄)

  “我们观察到,近五年来,一系列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适用于湾区内的税惠政策的精准落实,以及税务部门结合大湾区企业特点,精准对接纳税人需求的创新服务,都为激发大湾区企业科技创新、充分汇聚海内外人才、营造优质高效的税收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秦海鸥表示。

  当前,大湾区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支撑,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等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以及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我们公司目前大概有40%的采购额和30%的销售额都集中在大湾区。这些年,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和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税务部门为企业减负的诚意!”佛山市松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山松川)财务总监徐协旺表示。身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作为国内包装机械行业龙头的佛山松川,近年来不断增加产品研发投入,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据统计,企业2023年研发费用投入超1600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近700万元。

  在东莞凤岗镇,天安国际电子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这里未来将作为‘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的战略纵深,构建起电子产业全新交易模式,成为辐射大湾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部。”天安深创谷电子世界事业部总监刘大新向记者介绍。从项目落地开工到建成投产,当地税务部门主动建立“税园企”联络服务机制,及时解决涉税难题,助力园区专业做好企业孵化工作。

  产业集群成势的背后,是以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孵化器为代表的创新平台的不断努力。近年来,大湾区内已经建设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为进一步助力推动大湾区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广东税务部门自2023年先后建立了一批粤税院士服务站,主要为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专家团队,提供新政发布、政策辅导、办税指引、需求对接等功能于一身的服务。

  在佛山,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粤税院士服务站,税务部门通过“创享易”一站式集成服务创新政务生态,为在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科研项目及产业园区,提供定制化税收方案、个性化享惠服务以及便利化补贴申报。“‘创享易’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专业、便捷的税收服务,让我们可以安心搞研发,实现专业的人专心做专业的事。”佛山季华实验室叶恒强院士团队的科研人员表示。  

  (季华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图为季华实验室总装中心科研人员工作场景。受访者供图)

  放眼大湾区,依托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以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一串串数据便是最好的印证:2023年,大湾区九市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6%,人工智能产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2%,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同比增长7.4%。

  税收优惠政策是对企业发展最直接的扶持,也是企业扎根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23年,横琴发布企业实质性运营公告,企业享受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设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给企业“留下来”吃下了“定心丸”。数据显示,2022年度横琴落实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金额超过14亿元。

  “2022年,我们享受横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50多万元,公司资金压力缓解了,产品服务的迭代升级也加速了。”胜通和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周琼说。

  《南沙方案》赋予南沙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延长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等税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有超30户企业享受南沙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我们将积极用好税惠政策,在南沙深耕建设发展,并探索发展全球化下地域特色运营,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名创优品财务负责人卢诗颖表示。

  广东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广东税务部门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实际及发展特色,不断拓展税收服务“一国两制”新实践,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通讯员:岳瑞轩)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