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京举办。“香港馆”以“港商走进服贸会”为重点举办一系列创新交流活动,帮助港商了解内地服务贸易合作的最新趋势和机遇。
科技创新对服务贸易有何影响?未来科创领域的投资和创业有哪些新机遇?香港在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优势?在2024服贸会期间, “科创引领服贸新模式 ”专题分享会在“香港馆”举办。香港科大内地办(北京)主任袁冶、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CEO马扬和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中国长远控股董事局主席刘小鹰作为嘉宾现场分享。
创业投资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几年投资与创业的机会在哪里?这也是港商最为关心的话题。
对此,刘小鹰认为,除了新质生产力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消费一定要重点把握。所有人都有衣、食、住、行的民生需求,即使消费降级,它也是消费的一种趋势。“虽然有时客单价会降低,但是它的交易额会很大,就像餐饮行业,很多高端餐饮不行了,但中低端的餐饮连锁增长非常快,可能一下开了几十上百个店,甚至上千个店,还有一些要去港股上市,像霸王茶姬、茶颜悦色,还有很多新的品类在迅速增长。”此外,刘小鹰认为,未来十年将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创业公司应该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在开源开放的平台中,抓住更多好用的大模型产品作为工具去把它的行业应用做起来。
“行业应用首先是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还有更多的一些智慧化智能化的行业应用都可以去把握,但是这里有一点就是算力,因为算力永远不够,而且很多显卡也进不来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把它化整为零,去做本地化的算力。我们国内有影谱科技也做了私有化断网的大模型,加上本地化算力,这一结合我觉得非常棒。” 刘小鹰说。
细分领域还将释放新机遇。作为创业公司的代表,机器人领域的AI触觉感知赛道正是他山科技主攻的方向。“比如现在很热的机器人方向,我们就做机器人手指尖的电子皮肤也就是触觉感知,在汽车的领域我们会做汽车内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的座椅,包括所有的座舱的材料这样的一个方向。”马扬认为,科技浪潮下,产品更新换代周期会很短,做“云端”跟做“边缘端”需要齐头并进。目前,机器人行业就已经有超过100个企业,有很多大企业也正在涌入这个方向。但触觉传感器是制约机器人市场化的关键瓶颈问题,而他山科技已经完成了触觉传感领域的几个关键性突破,成功研发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触感专用芯片。“在做这种边缘端的,尤其是带硬件的算法模型,包括传感单元,国内能做的加上我们可能只有几家,所以我们会看到虽然说现在大的形势没有前两年那么好,但是毕竟是一个很大的浪潮,在这个浪潮里只要你抓住,那么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的。”马扬说。
作为全球排名前50名的高校,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孵化了很多“独角兽“企业。香港科大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单一学科更是排到全球前10名。因此香港科大的热门专业也被看做是行业的发展方向。据袁冶介绍,香港科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领域智能制造领域、新材料方面、生命科学领域都孵化出了优秀的创新创业的企业代表。“创新创业领域,这几年我相信是土壤最好、种子最多的,但是我们更加聚焦的是未来的方向,科技型企业要更看重科技发展中的软硬兼施,光有硬不行,还要有软做一个高的壁垒,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也要在硬件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香港是科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好基地
从高校角度,香港科大不仅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还通过跨界赋能引领创新。据了解,香港科大1991年在香港创立,在北京设有办公室,在广州设有校区。“我们发现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不论是初创型的企业,还是大型的企业都往香港走,香港科大要发挥桥梁作用,帮助内地企业来到香港,与香港的优势、香港科大的优势深度结合。此外,我们创立的广州校园是一个教育新范式的尝试,我们不再设传统的学院,也不再设单一的学科,我们要培养跨界人才,用科技赋能不同类型的企业,让他们实现跨界整合。”
香港的桥梁通道优势也受到了企业的认可。据了解,他山科技将海外中心公司设在香港,成立了他山国际香港公司。在其全球化的布局中,香港将发挥重要的桥头堡作用。马扬认为,通过香港与海外客户的沟通成本更低,其次希望吸引香港本地人才助力企业发展,第三希望与香港本地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组团开发国际市场,第四希望通过香港把海外资金吸引进来。
在融资方面,马扬补充道:“我们的一个老股东像软银中国,在我们过去的4轮融资中跟了3轮,今年融资时候,因为我们成立了香港公司,它就更愿意把美元的基金来投到我们这边来,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刘小鹰认为香港是个福地。“香港的股市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虽然说现在成交少一些,但这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时代,未来外资会慢慢会再进来,可以说正在‘抄底’,任何时候都要看到香港始终有很多大的上市公司,一定要抓住机会。”他补充道,港股具备港币和美元的金融市场,同时又是跟内地这么无缝的结合,所以立足香港,不管是做品牌出海,还是做国际金融的融资,香港都是块福地。现在很多国外大品牌的一些投资机构,包括中东也有很多是跑到香港来先立个桥头堡。“每次挑战之后就会出现新的机会。”
袁冶认为香港是科创企业再去寻求下一步国际化发展的非常好的基地。金融是香港不可或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高校也在发力。“比如说我们科大就有一支一个亿的早期天使基金E-fund,一个亿是香港科大自有资金,用来投资早期的跟科大相关的初创的企业,另外科大还拿出了5个亿来做母基金,也都是香港科大自有资金,大家看到我们作为一所高校,在香港的科创事业当中,我们的决心和行动,我们希望通过5亿做母基金,然后能够整合有20个亿的这样的一支基金来支持与香港科大相关的在香港和来香港创业发展的科创型的企业。
从科创人才角度来讲,科大不仅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科创企业家,也有一批能够把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的优秀教授,科大在科创领域已经在遍地开花了。“香港有科大这种科技基因,再加上我们在管理方面也非常强,所以我相信香港是科创企业再去寻求下一步国际化发展的非常好的基地,所以欢迎更多的像马扬这样的企业往香港走一走,当然小鹰老师这样有企业实战经验,还有资本的导师型投资人来助力,再加上我们科大的研究实力以及人才平台,香港会越来越好。”
大家一致认为,内地与香港无论从企业端、高校科研还是资金端的融合都会更加紧密,香港在技术、资本、跟市场等方面都发挥连通全球的通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