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长郡中学:百廿芳华培英育萃 赓续弦歌再启新程

2024-10-25 10:57:20大公网 作者:刘恩琛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寄语莘莘学子

  百廿沧海桑田,百廿栉风沐雨;百廿培桃育李,百廿春华秋实,10月26日,长沙市长郡中学即将迎来百廿华诞。

  1904年,晚清疲敝,时任长沙知府颜钟骥抱着“教育救国”之信念、以“精英教育”为理念、以“为湘育英”为目标,在长沙首倡新学,设立了长郡中学前身——长沙府中学堂,是长沙首所官办中学。

  120年来,长郡中学以“朴实沉毅”为校训陶铸群英,造就了徐特立、李维汉、陈子展、周世钊等一代名师,孕育了李立三、罗章龙、任弼时、李富春、肖劲光、陈赓、曾三等11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彭公达、郭亮、刘畴西等48位革命烈士,走出了张孝骞、沈其震等14位院士和美学家蔡仪、音乐家吕骥、歌唱家张也、陈小朵等文学艺术界学者名家,他们在各个领域如群星般闪耀,以个人智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人积极融入创新浪潮,努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有的人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为服务强国建设的先行者。

高考结束后,高三学子冲出考场 受访单位供图

  素质教育新生态 缔造人生高分答卷

  早在1928年,时任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便提出“成材必先成人,明大义而有专长”,是“素质教育”的早期主张。目前,素质教育在国家层面全面实施已有25年,长郡中学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坚持“只只蚂蚁捉上树”,一个也不放弃的全员育人信念,推行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劳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全面育人思想,也确立了长郡学子“爱生活、善求知、忧天下、有作为”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生命发展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认为,关注生命发展,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强健的体魄和尚美的能力,是教育最为关键的本质。学校自1996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今,也养成了长郡学子“爱生活”的良好习惯。翁光龙向记者介绍:“学校每天都会开设3个时长25分钟的大课间,高三最后一个星期的体育课都不被侵占。”除面向全体学生的艺体教育,学校还以田径、女篮、武术、乒乓球、健美操五支传统运动队和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美术社四个高水平艺术团为载体,为国内外一流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艺体特长人才。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素养发展是一个人素质提升的条件。”翁光龙表示,学校始终坚持“一切活动皆课程”的课程育人理念,全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经过多年升级和完善,长郡中学形成了“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育“不输在终点线上的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善求知”的长郡学子。“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更是大力开展“减负提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骨干教师示范课。在面对数字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长郡中学还深入推进智慧教育,让技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益。

  “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成就人的社会价值,而责任发展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动力。”翁光龙告诉记者,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共有58名党员,其中就有4名来自长郡,“忧天下”也成为了长郡人不可磨灭的印记。基于学校深厚的红色文化土壤,长郡中学一直以来十分注重以红色基因为育人主线,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郡中学,每一名学生都是义工,每一个班级都是义工中队。长郡义工志愿服务品牌连续开展29年,注册3万名义工,服务150万个小时。

  “教育的内在核心是激活人的个性发展,潜能发展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前提。”如何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是长郡学子的终极目标。学校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央,通过搭建丰富的社团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长郡校园一隅 受访单位供图

  摈弃刷题 师生携手共迎巧思时代

  长郡为何在激烈的基础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长期处于高位?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十分好奇和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翁光龙也时刻在思考,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更好的培养长郡学子,让他们当一个身心健康的“学霸”。

  翁光龙认为,在“双减”背景之下,教育生态在逐渐重塑,从过去的“知识导向”转化为当下的“素养导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高考不再拘泥于搬公式、套模板,过去靠死记硬背、拼命刷题来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的方法越来越不灵了,素养导向下的考试更多考验的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郡倡导大单元教学,让知识不再割裂,从课堂开始,以老师为主体,引领孩子们构建思维模型, 保持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将综合素养串联起来。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目前正处于教育的“变革期”,而对家长来说也可能是“阵痛期”,特别是在面对“减负”、“关闭校外培训机构”时,很多家长都手足无措。翁光龙在新学期第一课上,首先给家长一颗定心丸:“既然进了长郡,就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没有必要再去进行校外培训,相信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学精、学透。”

  理念的更新,老师至关重要。对于学校的老师,长郡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四让”、“六不”。何为“四让”?即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让同行认可、让社会放心的人民教师。何为“六不”?即课堂不出错、下课不拖堂、学生问不倒、作业不超量、试卷不过夜、陪伴不缺席。看似简单的两行口号,融入的却是无数长郡名师经年累月的呕心沥血。翁光龙说,既然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那么“燃烛”就是不可避免的付出,一切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国育才 知名校友赓续弦歌再启程

  时值长郡中学百廿华诞,许多长郡校友纷至沓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丑纪范先生9月回到母校,忆往昔青葱岁月,拾青春记忆,叹时光荏苒。丑纪范院士于1934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1946至1952年在长郡中学就读,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6年获何梁何利奖气象学奖。与学弟学妹面对面交流时带来《大气科学为何有趣、有学、有为》的主题报告,以“天有不测风云”的俗语为导入,风趣幽默地举例三国演义中很多取胜于天气的故事,通过和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普及大气科学,呼吁大家投入到祖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去。

  长郡校友除了“上九天揽月”,亦可“下五洋捉鳖”。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陈大可院士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在近海、大洋和气候领域都有重要建树,特别是在厄尔尼诺预测、海洋混合机制、海洋与台风相互作用、极地环境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今年5月,陈大可院士与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一行见面时指出,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要“全面”、“自信”、“坚持”。值得一提的是,对陈大可院士专业领域影响深远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同为长郡学子。两位院士同为长郡校友,后又成为师生,“两代长郡人,一腔报国情”的故事成为长郡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影响着代代长郡人。

  除了国家顶级院士,长郡也不乏科创领域创新人才。张进校友于近期给母校捐赠了价值120万元的飞行模拟器,帮助长郡中学建成了全国中学第一个模拟飞行馆。张进是2000届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清华大学化工系。2017年通过联合并购入主上市公司江苏神通,2021年被评选为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唯一80后企业家理事。目前致力于硬核科技赛道,在燃气发电机、绝缘带电清洗、模拟飞行领域等领域攻克多项卡脖子工程技术。

  无独有偶,“两代长郡人”共同奋斗的场景也复刻在翁光龙自己身上。现任长郡双语谷山实验中学校长的柳笛(2003届)曾经是翁光龙学生,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柳笛坦言受到了老师的精神感染。硕士毕业后她本想云游四海,但从老师身上耳濡目染的“敬业”、“担当”和“爱”,唤醒了她心底沉睡的种子,之后,她从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到年级组长、学校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柳笛从来没有停止成长。2022年开始,她赓续着长郡百廿不辍之弦歌,在新的岗位上再启新征程。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