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石佳与她的“妈妈回家”绣坊

2025-03-06 11:53:47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雨水时节刚刚过去,伴随一场春雨,我们一路从长沙驱车近6个小时,抵达湘西州花垣县石栏镇。

  在这里,我听到了两句顺口溜,一句是“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另一句是“忙时采茶,闲时绣花,照顾孩子养活家”。

  这两句顺口溜,都与同一个人密切相关——全国人大代表、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绣坊”)董事长石佳。

石佳

  “绣”出妈妈的回家路

  在石栏镇,“85后”石佳的名气不小,十里八乡都知道她有能耐。

  故事开始于8年前,要从一个名为“让妈妈回家”的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公益项目讲起。

  那时,不到2万人口的石栏镇,留守儿童有1200多人——这组数据,让曾是留守儿童的石佳,深受触动。

  2017年7月,在母亲和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的呼唤下,在成都办企业的石佳,回到老家,成立了湘西七绣坊苗绣工坊,决定承接“让妈妈回家”项目,希望以湘西苗绣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当年7月7日,“让妈妈回家”项目第一期培训启动。石佳聘请了4位苗绣非遗传承人作为指导老师,培训地点就在石佳租下的原排吾乡(现已撤销)政府的闲置办公楼。

  苗乡的早春,总是伴随一股清新的湿润气息。窗外飘动着朦胧的细雨,坐在烤火炉旁,石佳向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当天,上百人涌进了老乡政府办公楼,放眼望去,乌泱泱的一片。这让原本不抱期待的石佳喜出望外,“平时走在路上看不到几个人的苗乡,原来有这么多人”。

  这也让她隐约意识到,这将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担。

  家住石栏镇排吾村的麻金莲,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是最早一批接受培训的学员之一。

  那时,不到50岁的麻金莲因为要照顾老人,刚从广东回到老家。她听说镇里有苗绣培训,学成了还能在基地长期务工,便去试试。

  “我参加两三期培训后,就基本上手了。”麻金莲一边忙着针线活,一边对我说,“后来我还当起了老师,去外面教别人绣苗绣,教了好多徒弟。”

  坐在一旁的绣娘石兴姐接过话茬,“她很厉害的,我也是她的徒弟”。

  我仔细地看了看她们的手。这是一双双勤劳、粗糙的手,上面布满了劳作的痕迹,但当她们拿起针线,花鸟虫鱼、日月山川便灵巧地在布上跃动。

  除了苗绣,麻金莲还在这里学会了粤绣、苏绣。她笑呵呵地说,她曾经绣了一套苗服,卖了1000多元钱。

  正说着,麻金莲放下针线,掏出手机,向我展示她在微信上收藏的照片,上面记录了她的苗绣作品,去凤凰、保靖当苗绣老师的场景,还有其他绣娘一起唱歌、跳舞的画面。

  “我们姐妹们聚在一起绣花好开心的。”在广东打工时,麻金莲过的是工厂、出租房“两点一线”的生活,有时一整天也难得说上几句话,“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做工,又能顾家,生活更自在”。

  “85后”红花,最小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2019年,她从福建回到老家,开始学习苗绣。

  除了绣花、采茶,红花还开了个小卖部,收入虽然不高,但够日常开销。她说,现在的生活蛮好的。

  在与绣娘交流的过程中,她们很少提及自己的“老板”石佳,但我却从她们的笑容中看到了幸福与满足。

  我了解到,自2017年启动以来,“让妈妈回家”项目已累计为2000多名妇女提供了苗绣技艺培训,其中有570多人长期在石佳的基地工作。

石佳和绣娘们在一起

  忙时采茶,闲时绣花

  如果再回到2017年初夏,恐怕连石佳也想不到,自己人生就此发生转折。

  她告诉我,项目启动3年后,曾做过一次统计,当时约有300多位留守儿童的父母因此返乡就业。

  “没有人对我说谢谢,但总有村民拿着满满一兜刚摘下的辣椒、茄子、黄瓜送到我家,这也是我们之间的心照不宣吧。”石佳笑着说。

  从免费培训到带薪培训,从技能培训到组建设计团队、开实体店、拓展电商渠道,从带动妇女就业到参加巴黎国际展、登上时装秀T台,石佳的苗绣事业像是从苗乡向外伸展的一条枝蔓。

  在深耕苗绣产业的过程中,石佳发现这个领域缺乏人才、前端设计不足、后端销售不畅等问题日益显现。

  石佳常说自己是“守寨人”,正因为长期“守”在乡村,她看到,这些问题在乡村合作社和微小企业中普遍存在。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年,石佳便提出建议,要鼓励社会组织在省会城市建设离岸孵化中心,赋能乡村振兴。

  当年3月29日,湘西州首个离岸孵化中心在北京成立。这个由七绣坊与北京尚仄国际集团共同打造离岸孵化中心,为湘西苗绣推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离岸孵化中心成立的第二天,两家公司便带着共同开发的75件中式婚礼服,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这次展示,促成了1700余万元的时装订单。

  从花垣东收费站下高速,沿着209国道、034县道行驶十几分钟,会进入村道,沿途是一片茶园,“七绣姑娘的茶山”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

  返乡创业后不久,石佳发现,仅仅只有苗绣,并不能充分满足大家的就业需求,她必须找到更多的出路。

  2020年初,石佳开始流转土地种植黄金茶,到如今,茶园面积达到1806亩。石佳说,这里勤快的妇女,“忙时采茶,闲时绣花”,一年能赚五六万的收入。

  穿在身上的“史书”

  沿着乡村公路驶入茶园深处,一栋外体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很醒目,石佳正逐步将老基地的苗绣作品、茶叶生产线迁到这座新落成的七绣黄金茶展示中心。

  2022年初,石佳自己画设计草图后,请村里的工匠建了这栋房子。展示中心坐落在石栏镇油麻寨,这个寨子也是石佳的老家。

  因为办苗绣培训,石佳重新认识了这门古老的技艺,后来她自己也拿起了针线。

  苗绣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湘西苗绣”在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是在学习苗绣的过程中,石佳发现了传承的危机。“让我感到有些心疼的是,最精美的苗绣作品,我是在国外的博物馆里看到的,很多东西失传了。”石佳对我说。

  七绣坊最年轻的成员,是出生于2002年的卜秋玉,她现在是石佳的小助理。在卜秋玉成长的过程中,她似乎很难追寻到有关苗绣的记忆。在来七绣坊之前,她从未学过苗绣。

  今年70多岁的麻玉莲,是一位技艺娴熟的老绣娘。她告诉我,在苗绣基地开业前,她有十几年没正儿八经地拿起针线绣一件完整的苗服。

  有一颗种子,开始在石佳的心中萌发……

  从2018年起,石佳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苗绣影像资料,包括从村民家中收集苗族服饰、老绣片等实物。

  在石佳的电脑里,我看到了大量的苗绣图案,这是她从博物馆、私人手中收集来的。上万种苗绣图案及其介绍资料,占据了100多G的内存,这也是石佳团队设计苗绣文创产品的创意宝库。

  目前,其团队已设计出300多款文创产品,远销国内外。

  “苗绣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每个图案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和内涵。”石佳冲向一排挂着苗服的架子,嘴上念叨:“我必须要找件出来给你们看看。”

  石佳展示的这件苗服裙摆,从上至下用黄、绿、蓝三色绣了三条纹路。

  “最上面这条黄色水波纹,代表的是黄河,紧接着绿色水波纹是长江,最后是一条蓝红的山脉纹。这描述了我们的民族从北方一路跨越黄河、长江,最后停留、聚居在南方的深山之中。”

  石佳告诉我,三条线记录了苗族千百年来迁徙繁衍的过程。

  抚摸着这些精美的图案,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从过去走来的时光。苗人用针和线,将他们的历史、生产生活绣在了衣服上,就好像吟游诗人在行走中传唱着英雄史诗。

  这个“后天长成”的苗家女,找到了自己的根。

  这种深沉的民族情感,也一再融入进她作为一位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

  2024年全国两会,石佳将目光投向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医药学。

  为此,石佳走访了湘西州几乎所有的中医药医院及周边省市。最终,她在当年提出建议——依托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建设武陵山片区区域医疗中心,打造涵盖药材种植加工、药物研发、医药康养等多个方面的民族医药服务体系。

  “村民的朴实善良,让我从一个普通的生意人,变为一个产业致富的带头人”,如今,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石佳的视野不断延展。

  8年间,石佳换了几个助理。这些年轻人在石佳身边历练成长后,都出去闯荡了,但石佳总会叮嘱他们:“等有能耐了,要回来。”(杨怡晴 图:傅春桂)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