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渔博会日前顺利落幕,在渔博会期间举行的“逐梦深蓝四十载,创新赋能再启航——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表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快推动远洋渔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单一捕捞”转向“全链融合”、从“参与跟随”转向“引领共赢”。
张显良表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推动远洋渔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单一捕捞”转向“全链融合”。
刘辉:助力远洋渔业向研发端和市场端延伸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辉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发集团始终聚焦“三农”、服务“三农”,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引擎,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合作为纽带,助力远洋渔业向研发端和市场端延伸。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远洋渔业市场推广、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合作共赢等方面仍需要持续发力。刘辉强调,中国农发集团将继续发扬老一代远洋人“敢为人先、搏浪天涯”的精神,为推动耕海牧渔、建设海洋强国与我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原代表、大使,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第一任会长牛盾正值出席协会理事会期间时指出:“推动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远洋渔业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的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治理水平;始终牢记使命,热爱祖国,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指出,从古代的海上贸易到近代的殖民扩张,再到现代的海洋资源开发与国际战略博弈,海洋不仅是连接世界的纽带,更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他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洋意识必须觉醒。我们要拥抱海洋文明,普及海洋知识,以创新驱动海洋渔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安全保障工作,积极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规则制定,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力量与支撑。
薛长湖: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引领型跨越
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指出,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国家海洋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远洋渔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磷虾产业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缺乏标准化中间原料、消费受众多的产品、深加工产品,以及副产物绿色加工技术缺失等产业链问题,并结合加工产品案例研判了南极磷虾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他强调,我国南极磷虾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与生态化发展,未来有望通过“高值化产品+标准话语权+全球治理”三位一体战略,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引领型的跨越。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远洋渔业产业规模保持稳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国际渔业合作不断深化。“大食物观”“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远洋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安全格局、国际渔业治理格局不断变化,全球渔业资源衰退等因素也为我远洋渔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万荣强调,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科技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奋力打造更加稳定、更可预测、更具韧性的“中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4.0”。
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叶少华认为,推动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作用、提升企业自律自觉、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皓,在《现代渔业转型发展与工船养殖方式》主题演讲中指出,现代渔业正处在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未来水产食物的保障供给,需要更多的水产养殖新空间。同时介绍了海上工船养殖方式、经济性比较以及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化进展,并提出远洋渔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