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AI时代下的校长使命”活动在昆山举办共探教育创新与协同发展

2025-05-23 19:26:38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5月18日,CCFYOCSEFCLUB“AI时代下的校长使命—内地与香港教育的创新及协同发展”暨昆山市教育局“人工智能+教育”观摩会在昆山狄邦华曜学校举行,活动以“智汇昆山,赋能全球,共创教育新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及内地香港教育协同创新。

  本次活动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昆山市教育局、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香港、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香港和苏州分论坛协办,昆山狄邦华曜学校支持。根据现场签到统计,本次活动汇集了来自昆山、苏州与香港等多地的中小学和幼儿园440余位校长及骨干教师参会,活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内地与香港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等议题进行研讨。活动还设有“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环节,多所学校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案例,展现该领域发展潜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线上寄语

  在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作为关键推动者,在引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愿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向平等、开放、包容的方向变革。此次论坛为促进昆山与香港的教育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双方能够分享经验、讨论策略、构建区域合作,从而有效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创新与进步。

  他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识》框架内发布了一系列重要倡议,如《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和《人工智能伦理建议》,其中后者已被193个成员国通过,确立了“尊重人权、促进公平”的全球原则。他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将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区域合作,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全民优质教育)在东亚地区实施,特别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育的人文主义目标。夏泽翰教授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将继续与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区域合作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的教育转型。

  "智汇昆山"彰显教育创新实践

  活动寄语“智汇昆山,赋能全球,共创教育新未来”完美诠释了昆山作为长三角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和使命。昆山市教育局局长王阳在寄语中表示:“昆山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智慧教育创新高地。‘智汇昆山’不仅是口号,更是昆山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狄邦教育集团副总裁朱非一在寄语中指出,作为主办方之一,狄邦集团将持续支持昆山打造“智汇昆山”教育品牌,助力昆山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样板城市。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副秘书长及业务总部总经理束庆山在活动中表示,CCF业务总部(苏州)作为全国业务总部落地长三角核心区域,充分彰显学会对苏州及长三角地区计算机领域合作生态共建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学会长期深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普及,通过科普工作委员会开展编程启蒙、AI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并主办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等品牌赛事,构建了“兴趣培养—技能提升—专业进阶”的全链条青少年成长平台,与本次“人工智能+教育”的活动主题形成深度契合。束庆山特别强调,作为活动协办方的CCFYOCSEF以“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为宗旨,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前沿技术研讨及公益科普活动,推动“科技向善、普惠大众”的社会实践。

  蔡芳寄语:以AI赋能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昆山狄邦华曜学校总校长蔡芳在论坛上寄语,人工智能浪潮下,基础教育需聚焦学生思维与创造力培养。该校响应“人工智能+教育”战略,通过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探索技术与育人融合路径,同时秉持全人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的完整个体”。她特别介绍学校的特色活动“TrunkSale后备箱主题集市”,称其以家校社联动模式,构建“成长展示、公益传递、资源循环”的立体平台,让教育回归生活场景。蔡芳呼吁以理性视角拥抱AI,通过科技赋能与生态协同,共创教育新未来。

  专家学者汇聚共探AI教育创新路径

  论坛邀请内地与香港教育领域专家共话AI教育发展,从学科融合、以赛促学、技术赋能、工具创新及国际视野等多元维度展开深度探讨。

  唐晓岚:AI重塑教育生态下的学科类教育创新与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唐晓岚副教授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AI重塑教育生态下的学科类教育创新与建议”的演讲。她结合教育部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内容,提出信息科技课程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落实好信息科技课程中已有的AI内容,进而探索对AI的拓展延伸。同时,她强调跨学科融合,如语文用AI分析古诗文情感、数学借助AI优化解题策略,但要避免为了用而用,要以提升学科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她还阐述了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字意识、协同计算思维、数智化学习与创新、智慧社会责任,建议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开展本地化人工智能教育实践。

  张岩峰: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MC)发展与模式创新

  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联合创办人张岩峰就“IMMC发展与模式创新”进行了分享。赛事以“基于竞赛的学习”培养中学生人工智能时代必备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创新能力。赛题结合现实世界场景,体现STEM/STEAM教育的跨学科及联系生活实际的精神,如资源分配、优选评价等,历练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开放式问题,正确定义和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达成解决方案的能力。IMMC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STEM/STEAM国际性新型竞赛,11年来已有40余国家和地区参与,大中华区学子在历年赛事中表现卓越。张岩峰表示,IMMC鼓励中学生善用AI伙伴,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香港邓飞议员与吴静文校长视频分享:解析香港AI教育政策与中学创新实践

  论坛也以视频播放的形式,请香港立法会议员邓飞做《AI时代下的教育政策与变革》、培侨书院中学部校长吴静文做《香港中学教育创新实践的经验与启示》的分享,分别介绍香港AI教育政策趋势与中学AI教育创新实践。

  昆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燕飞:昆山“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汇报

  昆山市以“四轮驱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力争形成全国县域示范。一是平台筑基:升级“智慧教育云平台”,集成DeepSeekR1及V3大模型,开发“智教星”“智护星”双智能体,前者辅助教学全流程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手册,后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在3所试点校部署AI人机交互测评系统。二是课程创新:构建“启蒙-体验-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小学至高中分设Scratch编程、Python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项目,7所试点校推行“数字人+真人”双师课堂,学生开发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50余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三是师资升级:聚焦教师ai素养提升,开展30场培训,初步制定《昆山AI+教育应用指南》,计划2025年完成3.2万人次教师培训,智能工具使用熟练度达90%,定期开展研训活动,挖掘ai教学场景,探寻适配的ai技术,探索未来课堂新样态。四是生态共建:整合企业技术学校需求与社会资源,10余校试点“机器狗领跑操”等科技项目,上线“入学不见面审批”服务(覆盖率90%),组织学生走进元宇宙中心、哈工大机器人众创空间等实践基地,开展“AI科创营”。目前,全市26校获评苏州市人工智能实验校,4名学生斩获全国竞赛一等奖,39项成果获省级奖项。

  刘东屏:AI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

  亚马逊教育行业总监、本次活动的执行主席之一刘东屏带来演讲“AI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结合亚马逊云科技在140余国实践,他提出“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平衡”理念。例如用AI帮助自闭症机构将评估报告生成时间从3小时缩至1分钟,与培生合作利用AI动态调整学习路径。他强调数据治理与伦理框架,遵循GDPR保护学生数据,提出“教师主导、AI辅助、学生主体、伦理贯穿”的人机协作原则,确保技术合规应用,为AI教育的全球实践提供治理参考。

  张露瑶:AI技术赋能全球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

  昆山杜克大学数字创新研究中心副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助理教授,本次活动执行主席之一张露瑶教授以“AI技术赋能全球教育创新的实践路径”为题,结合昆山本土实践与国际前沿研究进行分享,提出“以人为本、跨界协同、全球赋能”的创新路径。她指出,AI教育需以人文价值为核心,寓教于乐,通过跨学科融合推动技术落地,如将计算经济学与突破性技术结合,构建“科技向善、普惠大众”协同生态。同时,她分享了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实践,倡导以创新贡献者身份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中国在UNESCO框架下积极贡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框架》等国际标准。

  孟子立:AI教育创新实践:代码自动生成助教系统探索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孟子立的演讲题目是“AI教育创新实践:代码自动生成助教系统探索”,展示其团队开发的智能教学工具LearningPacer。本工具针对公共聊天机器人在教学中的痛点,开发课程专属AI助手LearningPacer。该工具基于课程讲义、教材等电子资料,通过检索增强生成技术(RAG)构建向量数据库,使AI解答严格匹配课程进度与术语,避免引入未授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中,可精准定位当前章节知识,提升答疑针对性。教师端仪表盘实时汇总高频问题,助力把握学生知识盲区,形成“教学—反馈”闭环。目前LearningPacer已在港科试点,学生通过校园GenAI平台(HKGAI)登录使用,系统支持课程资料一键迁移生成新数据库,无需重新训练模型,通过优化提示词与检索逻辑实现高效适配。该方案既降低技术门槛,又提升学生参与度,为AI赋能主动学习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贺瑞君: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与青年科技力量-出版与科技社团的双重思

  CCFYOCSEF总部25-26年度候任主席贺瑞君作了报告“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与青年科技力量:出版与科技社团的双重思考”,介绍了CCF覆盖40个专委、45个城市会员中心的组织体系,通过NOI竞赛、CSP认证等项目构建起的青少年启蒙至职业发展的全周期人才培养链;针对早期科技社团青年参与不足的问题,1998年创立的YOCSEF以“为青年人成长创造机会”为宗旨,通过举办前沿议题的观点论坛和技术论坛输出专业思考。作为AI赋能教育的案例,他分享了上海科技大学赵登吉教授在附属学校开设计算思维兴趣课、融合算法研究培养青少年AI基础思维的成功历程。贺瑞君还提到中国除了有DeepSeek这样再工程技术、应用模式方面的成功,还有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教授团队这样探索人工智能底层理论体系的学者队伍,在全球率先著书尝试给出通用人工智能的定义和评级、测试标准。贺瑞君强调,CCF等学会的学术资源、YOCSEF等青年平台及出版力量,可以助力教育界提升中国在AI教育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专家们的多元视角与实践案例,为昆山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施路径,标志着区域教育创新向“全球化、智能化、协同化”迈出关键一步。

  圆桌论坛“教育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聚焦AI教育实践与校长角色转型

  在由首都师范大学唐晓岚教授主持、昆山杜克大学张露瑶教授担任中英协调的“教育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圆桌论坛中,狄邦华曜学校执行校长Dr.ReidPrichett、初中副校长李龙龙,张浦中学校长陈进,瑾晖实验小学副校长朱国明等嘉宾,围绕AI教育实践与校长角色转变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论坛伊始,Dr.ReidPrichett幽默开场,分享了狄邦华曜学校“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终身学习者”的教育使命,提出AI时代教育需从“教知识”转向“教学习”,强调通过明确核心知识、教授记忆策略、重构写作教学流程(如课堂写作结合AI改写)及优化评估体系(减少作业占比、增加课堂短评)等举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技术协同思维,并指出AI应作为“协作伙伴”,教师需明确知识学习与工具应用的边界。

  在AI教育实践讨论中,嘉宾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探索路径:国际学校通过AI工具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深化项目化学习与科创教育融合;公立学校聚焦AI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推动分层教学精准化;小学阶段则在教学材料开发、评估体系革新及艺术科学领域尝试AI应用,并探索教师创新激励机制。

  围绕校长角色转变,嘉宾认为,管理者需从传统执行者向生态构建者转型:既要响应政策导向、搭建技术应用场景,又要当好“政策翻译器”,打通AI与教学流程衔接;需引导教师从“知识实施者”转向“学习协调者”,提升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同时应明确AI与教师的权责边界,通过透明化技术应用筑牢师生信任基础,在实践创新中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伦理。

  活动最后,CCFYOCSEF总部25-26年度候任主席贺瑞君在总结发言中感谢组织者与参与者,呼吁与会者继续推动合作、赋能全球、共创教育新发展。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