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专题 > 神州大地 > 正文

湖南湘江新区“抢跑”与“长跑”之道

2025-05-26 15:38:49大公网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历史不会浓缩在一个晚上,历史又常在一昼夜间被改写。

  深圳渔村在改革开放的晨曦中破茧成蝶,浦东滩涂在时代浪潮中化作摩天森林,湘江西岸在风起云涌中乘势而上,于一地一域而言,历史的笔锋总在看似寻常的昼夜交替间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转折。

  从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以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湖南发展区位的深谋远虑,提出“一带一部”战略论断,到2020年9月、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两度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描绘“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为中部崛起指引前进方向。

  从2015年5月24日,湖南湘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到新区被寄予当好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一面旗帜的殷切期望。

  我们不难看出,沿着这条看得深远、布局长远的发展脉络,湖南湘江新区自成立伊始,就担负着成为湖南承载国家战略,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支点”的重要角色。

  跨越十年,这枚重磅“棋子”究竟干得如何?一组数据可以佐证。

  湘江奔涌,既展现浪涛拍岸的迅猛,又展现江河入海的绵长。

  2015年至2025年,湖南湘江新区GDP年均增速领跑省市,以全省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9.2%的经济总量。

  湘江奔涌,总有两种力量在激荡:一种是浪涛拍岸的迅猛,一种是江河入海的绵长。

  数据非常硬核,但数据背后,我们更应看到这十年间,湖南湘江新区展现出的“抢跑”与“长跑”的发展智慧。

  抢跑之智,在于以破晓之势抢占战略先机。

  国家级新区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打破常规的勇气与重塑格局的魄力。

  不同于跑步比赛要等候“发令枪”响,区域发展间的竞速,永远遵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古老箴言。

  湖南湘江新区如何“抢跑”,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看出端倪。

  改革“抢跑”:挖掘内生动力

  无改革、不新区;无创新、不新区,这句时常回荡在湖南湘江新区的话,究竟要怎么理解?

  历史经验表明,改革是应对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2021年,彼时湖南湘江新区年均经济增速依然强劲,达到8.4%,但“区中有区、各自为战”的管理碎片化问题日渐凸显,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始不足。

  2022年,湖南湘江新区优化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特别案例。

  在省市坚定支持下,2022年新区推动“三区(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合一”的体制机制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和资源分散问题。

  短短三个月,湖南湘江新区纵深推进“三区融合”,将三区56个部门整合优化为20个部(局),正是对“抢跑精神”的最佳诠释。

  改革,提升着治理效能,湖南湘江新区将改革的触角深入到各个层面,知识产权融资、房票安置“新区模式”等工作向全国推广,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破解“不敢改、不会改”的实践样本。

  产业“抢跑”:锻造经济筋骨

  如果说制度“抢跑”是抓住改革红利,那么产业“抢跑”则是占据高地。

  湖南湘江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与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持续领跑全国。

  2025年2月,湖南湘江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公布一组数据:智能制造装备与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持续领跑全国,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生命健康产业迈向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及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正在加速快跑,形成了既有参天大树、大象起舞,也有灌木丛林、蚂蚁雄兵的“雨林生态”。

  湖南湘江新区前瞻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力长沙拿下五块国家级牌照。

  从智能制造装备与工程机械产业在寒夜遇冷时果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到前瞻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拿下五块国家级牌照,这样的抢跑,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卡位占先,印证着“抢跑者”对产业变革的前瞻把控。

  开放“抢跑”:重塑区位宿命

  湖南“不沿海、不沿边”的宿命如何突破?

  湖南湘江新区利用产业优势,在国际经贸体系中,“走出去”“引进来”,推动双向开放,建设中欧(湖南)国际合作园、德国中小企业集聚区,承办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国际性活动,推动高铁与港口双轮驱动,布局航空经济圈。

  湖南湘江新区“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企业“朋友圈”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2024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7家,占全省新增数1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近800亿元,增长8%,总量居全省前列。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湖南湘江新区用“地理突围”印证,抢跑不是盲目冲刺,而是基于“自身努力,政策给力,借助外力”的精准发力。

  长跑之道,在于以滴水穿石之功积累区域价值。

  若说“抢跑”考验爆发力,“长跑”则需耐力与智慧的平衡,做长期主义者。

  科创长跑:最好的留给科创

  从环岳麓山科创走廊逐渐成型,到湘江科学城首开区“五大建”全面封顶。

  从四大实验布局新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18家,占全省总量的40%,到直属片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9.5%,汇集百万人才,大学生留湘率达65.5%。

  4月3日,湘江科学城科学交流中心主体结构成功封顶,较原计划工期提前了58天。

  从“创业正常失败,不用偿还投资!”,到“学业、创业两不误”的21岁大学生董事长,湖南湘江新区以“全要素赋能、全周期护航、全场景支持”的生态体系,让更多“金种子”在湖南湘江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金种子”选手、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查子涵实地体验了场地及服务后,当即决定入驻湘江科创园园区孵化器。

  唯有将最美的风景、最暖的呵护、最久的坚持赋予科创,方能以“关键变量”铸就“最大增量”。

  生态长跑:从“伤疤修复”到“驰名品牌”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湖南湘江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规划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十年过后,当我们谈及“大王山”“梅溪湖”“洋湖”,它们是山体、湖泊与湿地,更是旅游度假区、生态新城和总部经济区的代名词。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沙锦纶厂,摇身变为“老工业遗址+新潮商业体”。

  厚植的生态优势,精心雕琢的城市品质,让这些词变成驰名“品牌”,提升着区域环境空间品质和环境价值,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入驻,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民生长跑:从“数字政绩”到“幸福刻度”

  这十年,湖南湘江新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湖南湘江新区构建的“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丰富多彩。

  十年新增10万个学位,构建“15分钟入学圈”;“医联体”网络,让90%常见病诊治不出新区;“15分钟生活圈”,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看似“慢工细活”的民生工程,实则是城市竞争力的深层筑基。

  在湖南湘江新区的发展逻辑中,“抢跑”与“长跑”从未割裂,而是交融交汇,激荡出独特的治理智慧。

  这种既做“显功”更重“潜绩”的担当,让湖南湘江新区在十年间加速实现“四维”(高端产业新区、前沿创新新区、开放活力新区、一流品质新区)升华。

  “于斯为盛”在新区有了更多具象化的表达。

  站在湘江与时光的交汇处回望,湖南湘江新区的十年恰似岳麓书院那株800余岁的“朱子樟”——既有向上生长的拔节之势,亦有向下扎根的静默之力。

  我们或许于此读懂了“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的深意。

  所有惊艳时代的绽放,都源自无数个昼夜的厚积薄发。

  (红网)

责任编辑:李孟展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