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音乐日益多元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原创歌词质量逐渐成为衡量音乐作品品质与传播力的重要标尺,也催生了对全能型词作者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也日益完善,尤其是词曲创作比赛这一独特的行业生态,成为新锐创作者入局主流的关键通道。杰出创作者们往往都经历了“两步走”成长路线:首先在专业赛事锤炼创作技艺崭露头角,随后依托影视OST、品牌音乐等市场化项目实现创作能力的场景化验证。词作者王程浩的成长故事,正是上述华语乐坛创作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模式的缩影。十余年来,他不仅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多次斩获重量级比赛奖项,更通过持续实践与创新,成为涵盖影视、品牌、跨境合作等多场景的实力派创作者。
音乐创作比赛作为专业选拔和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一直是华语乐坛挖掘原创力量的主要方式。以2013年“咪咕音乐华语词曲创作大赛”为例,该赛事由海蝶音乐主办,中国移动咪咕音乐战略合作,特邀方文山、许环良、毕晓世等多位华语乐坛重量级音乐人担任评委。高额奖金、大师指导、作品发表、签约机会等多重“福利”,令这场赛事成为业内公认的金字招牌。王程浩便是在这一年取得重要突破——同时跻身咪咕大赛和华研国际全球华人词曲创作大赛作词组十强。早在2010年,他已在尚沃霖流行音乐新秀竞赛斩获作词组三等奖。多次比赛经验不仅为他带来荣誉,更激发他对歌词创作体系的深刻思考。
“当时评委们更多关注的是歌词是否具备支撑旋律和场景的结构性,而非单纯情绪抒发。”王程浩回忆,“这让我意识到,歌词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更是对故事、人物和传播环境的精密设计。”获奖经历激励他构建出“故事化歌词”体系,主张将歌词拆解为“概念-情绪-场景”三维模块,通过精准的叙事节奏和角色定位,实现歌词与旋律、演唱者形象的深度融合。这一方法区别于行业普遍“先押韵后填情绪”的惯例,更注重歌词内在逻辑的完整与协作,能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如影视剧情感线、品牌调性塑造等。
王程浩坦言:“这套体系帮我更好地应对多样化创作需求,推动歌词从感性表达转向内容设计,满足专业市场的复杂要求。”十余年来,他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和持续创新,积累了超过60首歌词作品,广泛应用于影视、品牌、跨境音乐合作等多个场景,成为华语乐坛具代表性的实力派词作者。在专辑领域,他将“电影分镜式”叙事法巧妙融入歌词。以他为知名组合牛奶咖啡创作的《偶尔还是会想起你》《何必怀念》为例,这两首歌以细腻的情感层次和画面感,为听众构筑出“回忆-选择-释怀”的情绪流动,让歌词成为故事的承载体,深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如他为湖南卫视热播剧《旋风少女》创作的插曲《忘了牵手》,精准刻画了剧中人物青春复杂的情感,酷狗平台播放量突破1480万,微博话题热度持续升温,成为剧集情绪表达的核心。
在品牌商业合作上,王程浩为百事Bubly零糖气泡水创作的推广曲《扬起嘴角》,凭借朗朗上口的歌词“全世界都扬起嘴角”在抖音掀起热潮,激发用户二次创作,助推品牌传播效果倍增。此外,他参与的中越跨境版权合作项目《普通一下》——越南热曲《Cứ Chill Thôi》的官方中文改编,不仅获得原唱团队认可,且成功保留中文词作者署名,播放量达139万,成为文化语义精准转换和版权合作的典范案例。虚拟歌手赛道的创作则展现其探索精神。他成功结合角色设定、生活意象与反差情绪,创作了一系列广受年轻群体欢迎的作品如《柯基日记》《幸存者偏差》《夏天未必不快乐》(管珩心/阿梓),扩展了歌词创作的边界与影响力。
“每个场景的创作都有其独特考验,专辑侧重故事化叙事,影视注重情感氛围,品牌追求传播记忆点,虚拟歌手则需融合人设和生活感受。多元化实践是创作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王程浩如是总结。近年来,王程浩也逐渐从单纯创作向行业顾问和赛事评审转变,积极参与多项词曲比赛评审与创作培训。他强调:“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比赛这一入口,但更重要的是赛后持续积累与市场实践。”
他也为多家音乐平台提供内容策略咨询,强调歌词作品不仅要艺术动人,更要具备“自带传播力”,实现内容与受众的高效连接。这种从“被发现”到“被需要”的角色转变,不仅体现了个人职业成熟,也折射出华语乐坛对专业创作者价值的不断认可与提升。
面对短视频风潮和AI内容冲击,王程浩坚持“慢写”理念。他认为:“唯有细致雕琢、场景精准匹配的歌词,才能穿越浮躁,触达听众内心。”他不追逐一夜爆红,而希望每首歌都承载真诚故事,成为听者生命中的伴侣。从初露锋芒的比赛新秀,到多领域深耕的全能词人,王程浩用十余年的坚守与突破,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音乐创作人才成长路径。他的职业生涯不仅映射了华语乐坛创作生态的迭代升级,更以其持续输出的优质作品,为行业树立了内容创作的品质标杆。